学习典谜和猜射的几个方法

泰华林仲杰先生在《典谜谭薮》中说:典谜亦称典故谜,是的典籍、掌故入谜,制作者撷取一鳞半爪,以为题面,设下谜目,一则灯谜于是出炉。典谜制作法门,多属用典会意,题面重要内容,都应该在底句得到表达。 诗因一字而工,此字遂有诗眼之称,对联亦有联眼之

       泰华林仲杰先生在《典谜谭薮》中说:“典谜亦称典故谜,是的典籍、掌故入谜,制作者撷取一鳞半爪,以为题面,设下谜目,一则灯谜于是出炉。……典谜制作法门,多属用典会意,题面重要内容,都应该在底句得到表达。
 
       诗因一字而工,此字遂有诗眼之称,对联亦有联眼之谓,套用于谜学上,将它称之谜眼,似属恰当。”
 
       关于“谜眼”一说,本人十多年前入谜时就曾听同乡竹隐先生说过,其理论也从林仲杰先生得来。林仲杰先生在文中还说:“一道灯谜之攻坚,当先捕捉谜眼,再次是审视陪衬文字。假如说谜眼是谜的灵魂,那陪衬文字,应该是谜的躯体,无有灵魂,何殊行尸走肉,躯体不全,则形同残障。有灵魂,具整体,才能生机活现,神气十足。”
 
       灯谜亦称之为极短篇文学,常见撷取于诗、词、曲、文中的中心句子,以小见大,简化为谜底之一个浓缩句子,但却引整篇文学的中心思想,足以见灯谜艺术之妙与大。中心句如同是一篇文章之眼,而要猜射这一道灯谜,就要寻找这一眼中的眼珠子,谜眼可以说是文章的眼中之眼。
 
猜谜如同,一人步入茫茫大海,无从下手,所以要猜射,先要了解它的画龙点睛之处,即是概括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这个中心思想的人、事、物、时间、地点等要素。下面介绍我的几个心得:
 
一、寻找谜眼,从文章人物入手。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五唐一)不与武陵通
 
这一则灯谜中,谜面是出自《李陵答苏武书》,李陵和苏武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人物,事情是两人的书信对答,地点是异国他乡。谜面采用了“相去万里,人绝路殊”这一句话:相去万里,交待了异国他乡;人绝路殊,则表示不可以相通,同时也表示苏武和李陵的道路不可能相同。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想思,所以这是撷取整篇文章的眼。而在谜底中,我们要高度概括一下就是一个“通”,苏武和李陵两人因为环境不同,所以不能相通。我们要猜这一则灯谜时,则寻出他的主要字眼,武、陵,不可以通。加以寻思五唐中带有武陵两字和不通的意思句子,则可以得出谜底。这是典谜的一个猜射方法。
 
二、寻找谜眼,从文章的事情入手。
 
写文章不外于记人,记事,记物。典谜也然,必言之有物。如
 
“奉檄而喜,张奉薄之”(《三字经》二句)不知义、孝于亲
 
故事:“汉毛义,以孝行称,府檄至,以义守安阳,义奉檄而喜,张奉薄之,及义母亡,遂不仕,奉叹曰义往日之喜,为亲也。”这个故事记载了一个“孝”的故事。张奉所薄是什么事呢?因为不知道毛义做官是为了让母亲过得更好。这一则灯谜要找出他的事情的中心,就是不知道是为了孝敬母亲,而人物就是毛义。在这里,事情是谜眼,人物是躯干。
 
又如:
        “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七唐一)陆机雄才岂自保
        《吴越春秋》中说:越王复召相国谓曰:“子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其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余术就是六策,机,机谋。陆,换为六。有六种谋略的雄才也难以自保。这则谜的眼就是“六”。
 

       三,寻找谜眼,从时间来入手。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唐诗)千载琵琶作胡语(作者:唐景崧)
 
未猜谜,先要知道这是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其四》的诗句。整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里所说的,“负鼓盲翁正作场”,是要说唱《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只是蔡伯喈一个同乡所编,并非实情。这两句诗,是作者陆游感叹,身后的是是非非没有办法分清,无论时间过多久。此谜的谜眼在于时间上,从蔡伯喈到陆游,大概是差不多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一千多年间,这种用琵琶弹唱的故事,都是胡说八道编出来的。所以只要抓住“千载”这个谜眼,刚迎刃而开。
 
四、寻找谜眼,从文中所说的物入手
 
“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朱子家训》一句)须加温恤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
 
这则灯谜中,未出现主人公,但也可以把故事说概括完整。关羽的“须”,就是谜眼,须,加温恤
 
五、寻找谜眼,也从地点上入手
 
“控蛮荆而引瓯越”(国名一)洪都拉斯
面出自《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则灯谜中,必须先找出地点的唯一要素“洪都”,谜眼一出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谜底。控和引是拉的意思,斯,指其它。这是以地点为谜眼的例子。
 
六、寻找谜眼,以文章主张或思想入手
 
“日暮诗成天又雪”(诗品一)终于俗违
 
宋诗《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有雪无诗则俗了人,终于,诗成,天又下雪,与俗违。日暮,今天的最终时刻。
 
综上所述,本人猜典谜多用此法,来源于写记叙文三要素,再加以实践应用。创作也如此,必须先读清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再找寻找出谜底所需要的句子。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说过:读到某某句中一字,则想起某某人,或某某事,这则是此谜之眼。他在文中说:“余作谜主张典雅一派,必底面天然配合,如古所谓玉合子盖玉合底者,乃为上品。”但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多涉猎古典和文学知识。所以多读一点文学作品必然是对猜射和创作典谜的一个必然方法。
 
 
 
若愚2012年4月4日星期三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谜材网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谜材标签: 学习 典谜 华林 仲杰 生在 典谜谭薮 几个 方法 猜射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12-05-11 14:48
 阅读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1058.html

顶一下[1]

踩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