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猜制100法
灯谜,作为文义谜,其表现手法不同于民间谜语。它的特点是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依照一定的规律来选字、遣词、造句,构成谜面与谜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谜趣。 总的来讲,制作灯谜要依据六书造字原理来释字解意,根据语法规则来构词组句。但是,
灯谜,作为文义谜,其表现手法不同于民间谜语。它的特点是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依照一定的规律来选字、遣词、造句,构成谜面与谜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谜趣。
总的来讲,制作灯谜要依据六书造字原理来释字解意,根据语法规则来构词组句。但是,仅有字学、语法方面的知识,还不能制谜。正如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所说:“制谜有法门,犹作文之有题法”,灯谜也自成规法,有它自己的法门。只有熟谙这些法门的人,才能掌握制谜、猜谜的规律,在谜海中遨游。
一、改造谜底法门
制谜,一般都从选取底材入手。当拿定底材之后,还要进行一番改造原义的工作。改造的方法,是对字(词)义的歧解、字形的增损、字音的异读,或将原句作变读,或集字、集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义。这样,才能使谜材成为谜底,为下一步拟制谜面打下了基础。
改造谜底是成谜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又往往被初学者所忽略。所以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把几种改造谜底的法门加以介绍,以便让读者首先了解和掌握如何改造谜材,使之成为适合谜面入扣的谜底。
1、【别解法】
书上的句子,口头的语言,事物的名称,都有其通常的含义。谜人偏要从它的词里寻觅歧义,别作解释,以求生出另外的妙趣来。这就是“别解法”。别解后的词要能助句别义,但以不影响文意通顺,又能经得起语法的检验为原则。
试看下例:
同盟领袖是中山(猜话剧名)文成公主
题面为朱德《辛亥革命杂咏(其一)》诗中的一句。谜底四字本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将“文”专指孙文(孙中山),“成”作关联动词,“公主”释作公举的主事。经此字字别解,便成了主谓句。读来字不梗句,犹见义通理达。
此谜是用劲十足的别解谜例。其实,谜中只要有一字别解,便可带起全句别义。其例见下:
战俘营(猜《阿房宫赋》句)输来其间
谜底取自人多传颂的唐代杜牧名篇《阿房宫赋》。“输”本来是动词,这里别解作人称代词“输者”,即失败者。有此一字别解,带动了“来其间”三字随义转化。原文是说六国的金玉重器输来此间(指阿房宫)现在此句即别义作“败者来此间”,这就正好扣合题面“战俘营”——拘留敌方武装人员之所在。一字别解能使全句别义,足见别解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本节介绍的别解法,是使一词舍其本义另从新义。这样的义变,既不伤字形,又不走字音,是潜移默化地进行词性活用,因而极能别造意境。鉴于别解的显著功能,所以有“谜贵别解”之说。
2、【异读法】
异读法是五十年代兴起的用以取代“系铃”和“解铃”两格(简称“铃格”)的谜法。它包括本字的声调变异、声母或韵母的一方变换和声韵母各异三个基本内容。谜中的字,经过异读,都会引起字义的变化。
试看谜例:
攻书莫畏难(猜物理名词)应用力学
“应”本读yìng,与“用”字连用;异读阴平yīng后,作“应当”解。由此底句从一个专用名词,别义作“应当使劲的学习”,以回解题面文意。此例声韵母都未曾变,只在音调上起了变化,就使字义随之改变了。
一脉相承(猜电影目)奇袭
“奇”本读qí,异读jī,作“单数“解,即以“单脉传继”会意题面。此例韵母一样,声母和声调都起了变化。
又例:生旦丑净皆能扮(猜电影目)都会的一角
“都”本读dū,异读dōu,作“完全”解才切题义。此例声母和声调未变,只是韵母变了。
各自奔走相告(猜书法名词二)分行、布白
行本读háng,异读xíng,成为“行走”的“行”,切合题意。此例的声韵母各异。
异读法的特点是不触及字形,仅靠音变异读来促使字义的变化。它对谜底的改造功能仅次于别解。
异读法虽说取代“铃格”,但只用在同字(形)异读的场合,“铃格”中的通假字应另当别论。兹引《评注灯虎辨类·解铃》中一例说明。
缓急无所益(猜“四书”句)女弗能救与
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当刑,诏狱上京。因无男随从,意怒对五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所益。题面即引此扣底。谜底“女”本来圈读上声与“汝”通,解铃后返回本义仍作“女”解。此例中的“女”与“汝”属通假字。异读法只适用于“多音异义”的字,不适用于“异字同义”的通假字。通假字需划出另立一法。
3、【析字法】
这里所说的析字,是指把谜底的字拆成几个字素,然后再把它们另行组成一个词义,能够会意谜面。其特征是“以义说面”,有别于增损离合“以面说底”的拆字法。
例如:左看矮脚虎,右看陈玉成(猜字)瑛
谜底“瑛”字,拆开成为“王英”。从左往右看,“王英”会意《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矮脚虎王英,是名和绰号通义相扣;如从右向左读,则成“英王”,又可会意太平天国将领英王陈玉成,这是名与封号通义相扣。因为这类谜底的字拆开后能够成词,这便体现出析字法改造谜底的作用。
又如:浣花草堂(猜字)舖(铺)
“浣花草堂”为唐诗人杜甫宅舍,因临成都浣花溪而得名。谜底“舖”字拆作“甫舍”,意谓杜甫之舍。此谜全凭谜底文义回解“浣花草堂”。
析字法都同会意解题,可知此法同会意的关系极其密切。像“分读类格”里的曹娥、筠垫、碎锦及其子格,都可看到析字法在其间的应用。
4、【并字法】
将谜底的两个字合并作一字,以此字之义,承受题面语入扣的,叫“并字法”。如:
幼而无父(猜果品名)瓜子
依此法改造谜底的要求,当将谜底“瓜子”二字组合成“孤”字。《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此谜便据此语构成扣合关系。
姓名相合蔡文姬(猜电影编导)王炎
“姓名相合”是提示谜底一“王”一“炎”合成“琰”。后汉蔡琰,字文姬,乃中郎蔡邕之女。以“蔡文姬”扣“琰”,取名与字通义相切。
此法与“合璧格”运法相同。前一谜例,因题面上无词语提示谜底字的并合关系,应标“合璧格”。而后一例已在题面暗附关联词提示,即不须标格。这便是并字法改造底句的正法。此法本来无意用格,也毋须说它“有格化无格”。
5、【借字法】
当谜底的句义不足时,向上句或下句借一字来补足文义,这叫“借字法”。此法适用于在诗、文中取材作谜底。具体做法是借上句的末字冠在谜底句上作首字连读(即“加冠格”),或借下句的首字连在谜底句下连读(即“纳履格”)。所借之字都是明补实设,属“增字补义”法门之一。例如:
三年陈绍兴(猜《后赤壁赋》句)(酒)藏之久矣
“绍兴”借代作绍兴出产的酒。清人洪亮吉撰《晓读书斋杂录》:“今世盛行绍兴酒,梁时以有名。”“三年陈”谓酒已藏了很久的时间。《后赤壁赋》中有“我有斗酒,藏之久矣”句。单以“藏之久矣”作谜底,没有主语,借前句末字冠在句上连读作“酒藏之久矣”,造句才完整。
朝夕忧伤髀肉生(猜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日暮客愁新(野)
三国时代刘备投荆州后,屯兵新野,闲居多年,曾感叹久未乘战骑而髀肉复生。后人有诗赞曰:“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宇不三分?”本谜以此情节拟成。谜底反击题面文义时,须向诗的下句“野旷天低树”借来首字(野)续在句末,读成“新野”,这才符合刘备“客愁新野”的故事。
此法是实字明借,另有暗补虚字者,见“重读”、“回读”两法。
6、【重读法】
当因成底句因字数限制,不能完全表达它设定的意思时,在本句的字上重读一次,可使句子文义完整,这叫“重读法”。重读的字,是从实字上再念出一个字来,这后一个字属观念上的虚字。
如:霎时飞雪遍京华(猜曲牌名)忽都~白
此底“都”字重读。前一“都”念dū,作“首都”解释,与“京华”对应相扣;后一“都”念dōu,作“全都是”解释,与“遍”对扣;“忽”是一忽儿,与“霎时”同义相扣;“白”则形容“飞雪”。“都”字多念一次,才将谜意补圆。
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猜电影演员)张~莺~
题面句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系西洛儒生张珙突然见到崔莺莺时说的话。谜底应当读成“张张莺莺”。第一个“张”专指张珙,第二个“张”作张望解,“莺莺”连读恰成崔莺莺。全句连起来就成了:张珙看见崔莺莺。谜面“正撞着”三字,概括了谜意反映的情景。此谜属字字重读。
重读法即“投影格”。按规格,投影格还有它的子格:谜底第一字重读的,叫“重头”;末一字重读的,叫“叠尾”;中有字重读的,叫“双腰”;字字重读,则曰“投影”。上例可标“投影格”。
7、【回读法】
巧用顺读一次和回读一次各自成义的谜材作谜底,叫“回读法”。它与“重读法”一样,属“增字补义”法门。
其例如下:猜谜能手猜灯谜(猜《水浒传》泊号)打虎将(将虎打)
“打虎将”乃梁山一百零八将李忠的绰号。仅此一名词作谜底,还缺一谓语,不能与面切扣,故而将本句再回读一次,以“打虎将将虎打”扣面。前人称灯谜为“文虎”,所以此谜中的“虎”与“谜”作通义相扣。“猜谜能手”扣“打虎将”,“猜灯谜”扣“将虎打”。如此连起来互扣,便很吻合。
龙门(猜成语)充耳不闻(闻不耳充)
“龙门”是山西省的古县名,在谜面中分成单字“双扣”击底。“龙”,由“充耳不闻”以底说面,释为:充一“耳”便成“聋”,是不闻的意思;“门”,由谜底的回读句“闻不耳充”,解作“闻”字不曾有耳字充实进去。
回读法即“回文格”。它的增字不靠外力,而是凭自力更生来增字补义,改造谜底。所增的字,都是在观念上的虚设,不像“借字法”那样有实字明借,二者是有区别的。
8、【离合法】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是六书之一,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序中中所举字例,如晋人卫恒《四体书势》所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灯谜中的离合法,即依此造字方法,将合成的字重新化开,与本字连读成谜。这能使一个单字的谜底,读出几个字来。今就以“武”、“信”为谜底,试举谜例:
以战争消灭战争(猜离合字)武
谜底“武”字,按此法应读成“武止戈”(武是本字,止、戈从武字中化出),释作以武力制止战争。
凭君传语报平安(猜离合字)信
谜面撷自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谜底“信”字,依法读成“人言信”。它表示的意思是,因乘马不曾带纸笔,就托个你替我捎个平安的口信给家里人。这就切合唐诗之意了。
离合法本是从金钟格中演变出来的一种谜法。此法全在谜底的本字中化出字素,相互组合成词,以会意解答题义,因此,离合法也是造义法门。
下面再举一些离合法谜例:
胸怀祖国(猜离合字)忠(忠中心)
三八红旗手(猜离合字)好(好女子)
此地空馀黄鹤楼(猜离合字)禽(禽人离)
荀鸣鹤(猜离合字)是(是日下人)
说与旁人浑不解(猜离合字)悟(吾心悟)
妹妹的诗稿今何在(猜离合字)焚(林火焚)
东施效颦(猜离合字)娇(乔女娇)
此恨绵绵无绝期(猜离合字)怅(心长怅)
9、【转注法】
转注法不是像六书转注那样,“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而是像韩振轩《增广讔格释例》对“转注格”所作解释那样“扣一成语,婉转商出一字”。这种谜的底字,不能直接扣谜面,还须从此字上悟出与题面相切合的真谛,此即所谓转换注释的方法。
如:夜不闭户(猜字)俞
“夜不闭户”是说社会风气好,没有人偷窃。底字“俞”,“转注”的意思是:没有“人”的“偷”字。即“没有人偷”,此义正切合谜面。这是从“俞”字上增形化出义的。
又如:知法犯法(猜字)亚
“知法犯法”是有心作恶。谜底“亚”字可“转注”此义——若加“心”便成“恶”字。这是从“亚”字上增字化出义来。
现代谜家柯鸿才先生引《列仙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典故,将“转注法”易名为“叱字谜”。如以“雇农”叱字为“也”。雇农是无土地者,无土之地,即是“也”字。诸如“九十九”叱“白”(百缺一),“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叱“人”(春节三日)等谜,其法同出一辙,都是通过转注婉转商出底字。
转注法与离合法虽都是扣字,而二者运法解字各不相同。离合是谜底字经过离析后,组词成义,回解题意;转注是谜底字从增损中化出一义,回解题意。两法对改造谜底有所区别。
10、【转谐法】
凡题面直扣谜底本义,即成正解。这便犯了成谜大忌。所以要用与本义通义的词作借代。如果再把通义词转音谐作别义来承受题面入扣,这就是”转谐法”。此法旧称“苏黄格”,即《增广讔格释例》说的“扣一成意,婉转商出题里。”兹举一则通过转谐方能入扣的谜例:
剪烛(猜科举名词)状元
旧时科举制度,以廷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知“一甲一名”与“状元”通义后,再将“一甲一名”转谐成“愈夹愈明”,这样就把“剪烛”的用意说清楚了。
用此法成谜,均应标明“苏黄格”。《增广讔格释例》虽说“此格因东坡、山谷得名,大有批吭捣虚,纵横辩难之势”,然而此法很晦涩,后人望而却步,一般不敢效颦。录此,聊备一格。
11、【转义法】
凡谜底中有字须经转换变生他义,才能入扣的,称“转义法”。此法旧称“重门格”,即杨汝泉《谜语之研究》所说的:“意多一转者,谓之重门。”
举例如下:夏商(猜《水浒传》水泊人名)吴用
“虞”是上古部落名,其后有夏、商、周三代。谜面即以“夏”与“商”两个朝代名为题。谜底“吴”是“虞”的下半部分,“用”是“周”的上半部分。扣合时,把“吴”字转义为“虞”之后的朝代,会意“夏”,把“用”转义作周之上一朝代,会意“商”,正好切题。《增广讔格释例》谓此为“屏风格”,有虚隔一层猜的意思。
下面再举一例说明:八个人(猜毛泽东词一句)把汝裁为三截
谜底“汝”与“你”同义,利用这个同义关系,假借“你”字之形作核心词,分拆作“八个人”三个字素作谜面,由谜底“把你(汝)裁为三截”回解题意,适得切合。
转义法在谜中应用极为广泛,其转运机杼,变幻无影,潜能化物,甚得妙契。若以广义推之,凡改造谜底的诸法无不同转义法相关;但因它别有妙用,故另立一法介绍。
12、【顿读法】
《增广讔格释例》:“题里中间有字点断读”,称“红豆格”。《谜史》:“句读之,曰‘红豆’”。也可称“点读格”。《评注灯虎辨类》则称其为“底句顿读”法门。
顿读法是将句子中原来相连的词语故意读断,使整句造成双关语意,产生出与原句不同的新义来。过去曾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读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特别是后面几句,经断读后,原诗问牧童何处有酒家,竟变成向酒家问何处有牧童了。这便是顿读出新意的效果。
请再看谜例:拒绝参观(猜常用语)不同意见
谜底“不同意见”原是个偏正词组,这里顿读作“不同意/见”后,便成了动宾词组,恰能回解题面“拒绝参观”的意思。
温州(猜电影目)这里也是一片热土
谜底中的“这里”本作近指示代词,“也”为“是……”句判断,表示语气。谜中再“这里也”处作顿读,“也”字转化为语助词,这样就使“里”字突出起来,别解为普通名词而回顾题面“温州”;“是一片热土”,用来解释温州的原始命名。
顿读法适用于三字以上的谜底句,有使底句词移义转,助句别义的功能。它对一字谜底和连缀单字的谜底不起作用。
13、【清底法】
清底法,即“底句自明抵销”。《评注灯虎辨类》中说:“法于底句两项,先将首句扣合题面,尚有衍余字数,再由次句叫去衍余等字,以之关映,自觉不染尘氛。此法谓之底句自明抵消。”据此,清底谜的谜底应成两句,前句的衍字与后句同形字关映,而后被抵销叫去。
试看谜例:湖目(猜《聊斋志异》篇目二)荷花三娘子、封三娘
谜底的前句衍词“三娘”与后句“三娘”关映,以“封(去)”作抵销词,清底后净馀“荷花子”解题。题面“湖目”是莲子的代称。底面以通义扣合,犹见自然贴切。
清底法还有一些与此例稍异的谜例,如:明日(猜朱德诗一句)来自西天去自西
谜底七字,把“去”字作抵销词,以“自西”为关映对象叫去,剩下“来天”二字会意“明日”。此法同前例一样明地叫去同形字,所不同的是底仅一句。因为底句能自行抵销,就无须再由后句叫去了。
另有一则:鲁智深(猜《聊斋志异》篇目二)紫花和尚、头滚
谜底后词“头滚”的作用是销去前词的首字“紫”,馀词“花和尚”与“鲁智深”通义对解。此则虽然也用两词组底,但它不是以同形字关映明地叫去,而是用方位词“头”来指明抵销对象。其法虽异,理犹未背。
上述三例,大抵可作清底法的代表样式。凡使用此法清底,抵销词一定要清楚,运法切忌复杂,净馀于扣合的词义要明了,即使正解相释也无妨。这类谜最好标明“抵销格”,以利猜射。正如张起南所说:有时微示其意,指点谜途,使之终达目的。
再者,谜格中的半读类和减字类格也含有清底成分。但它们都在谜面上预先提示,与此法有不同的用法。
14、【用格法】
过去有“凡谜都有格”的说法,其含义是凡谜的构成,其底面扣合方式各有一定的规则。后来,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明确把谜格和谜体区分开来,指出“用格必须在旁注明,体则不能先为表示”。现今谜界对谜格又有进了一步的认识,把它作为剪裁谜底的方法,并限制在字形变和字序变两种情况下才可使用。
先谈字形变的格(包括损减字的某一部分字素和字素的离合)。
众口一词(猜邮电设备)〔碎锦格〕信筒
按格当将“信筒”各个字素读成“人言个个同”,才切“众口一词”题意。从此例可以知道,“信”是左右拆读,“筒”是上下拆读。凡用这两类方法拆读的,属分读类格;倘若把“信筒”舍弃一边,单留“言个个同”,则属半读类格。
变移字形还包括近音谐读(梨花格谜)和形似讹读(亥豕格谜)两类谜格。因为近音谐读没有改变(或仅稍有改变)字的读音,但是从音谐里暗将此字换作彼字解义;形似讹读已经变换字形,但只是以此字假借他字,而没有改变读音,这都符合变移字形条件。所以这两类谜格应属于字形变的格。
泄白格既不涉及字形的变化,又不对谜底作任何改造,只能作为提示底和面之间有字对露的标识。
附:变移谜底字形的格(略)
再谈字序变的格。所谓字序变,是指谜底中有字向上或向下挪动。
如:矢志从一(猜成语)誓不两立
此谜如果按“移字类格”中诸格改造其底,它的字序便有如下变化:
按“下楼格”读成——不两立誓
按“上楼格”读成——立誓不两
按“上下楼格”读成——立不两誓
按“蕉心格”读成——誓两不立
按“回首格”读成——不誓两立
按“掉尾格”读成——誓不立两
按“辘轳格”读成——不誓立两
按“双钩格”读成——两立誓不
按“卷帘格”读成——立两不誓
诸格调字变化不同,按底句文意回解题义来衡量,则有顺句和拗句之分。所以用格改造谜底以适合题面句义扣合,应是择优选用。
关于在谜底句上增加一字,或删除一字,也能改变其原来文义的加字类和减字类格,可参看附字类格,可参看附表“调整谜底字序的格”,这里即不详述。
变移字形和调整字序,都可使底句文意改造为另一种新义,这是谜格的功能,也是用格的积极一面。但是,谜格也有对谜底字和句型损伤、破坏过重的消极一面。所以前人说:“谜之用格,终嫌做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即使公认为最自然的“卷帘格”,张起南也嫌它“难猜,亦最难作”。还有最简易的“秋千格”,竟无一则称佳者。
今录《橐园春灯话》中一段话,作为用格的准则:“是格者,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只可以一格为限,若兼用数格,则不独千头万绪,猜者为难,且破碎支离,必非佳构。”
15、【集字法】
集字法,即《增广讔格释例》中说的“集字格“。做法是集几个同一类目的单字组成一个新词。以通顺自然,不见凑泊痕迹,并能收到意外之趣者为上。
如:一片降幡出石头(集韵目去数四)皓送江东
此谜用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一句作面。它写出东吴君主孙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的灭亡结局——“皓送江东”。此谜底即集《诗韵》十九皓、一送、三江、一东四个韵目而成。组合谜底时,将原有的顺序号全部去掉,由谜目“去数”作提示。
又如:借箸(猜叠韵四)留侯筹谋
“借箸”典出《汉书·张良传》:“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这是说在刘邦吃饭时,张良借用他的筷子来指划形势。张良后来封留侯,所以用“留侯筹谋”回击题义。谜底四字同在《诗韵》下平声十一尤韵部中,故谜目用“叠韵”提示。
集字一般以集三、四个单字为宜。常见的集字目,有“去数韵目”、“字典部首字目”、“百家姓氏”、“简称国名”、单字“县名”和“民族名”等。集字法只是把这些单字合成谜底,在新的谜底上建立起与谜面的扣合关系。可见集字法虽不是改造谜底的方法,但它要求制谜者既要择字组成新底,又要谋制题面,须花两番功夫。
下面再举几例以作参考:
日蚀(集韵目去数四)阳遇月侵
赵高欺主(集字典部首字四)示鹿言马
领导班子三结合就是好(集国名简称五)赞美老中新
圣(集民族五)藏土回水汉
小姑居处本无郎(集星宿四)室女房虚
16、【集句法】
集句法,或称集词法,一般都是集同一类谜目中的两个句子(词语)连贯成另一种文意。《增广讔格释例》称为“牟尼一串珠”。《评注灯虎辨类》论此法时说:“作文有线贯串法,扼定题中要义,从而立论。反正开合,一线到底,如九曲明珠连贯穿成。”此法如能巧集句子,便能翻出新意。大体上可分平缀、锁纽、申明三种形式。
平缀是把几个词自然连缀起来,构成一个谜底。如用《聊斋志异》的三个篇目名“齐天大圣”、“天宫”、“偷桃”连起来作谜底(以“孙悟空闹御果园”作谜面扣之),读起来仍是它的自然音节,这就属“平缀”。
锁钮是将几个词一句时,其中有的字须锁纽着读。如以“四书”两句“则以学文”、“种之美者也”为谜底(以“一颦一笑教西施”作谜面扣之),其中“文”、“种”两字锁合成“文种”读,便踏实战国时越大夫文种的名字。全句的音节一经变化,则文义也随变读而另生新义。有锁纽的句,容易产生别义,比平缀更胜一筹。
申明是指谜底的后一词为前一词申达理由,补足谜意。由于所申理由不同,申明的方式和作用也不同。试看如下谜例:
“佯”猜“四书”二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先从“何”里废“可”留“亻”,再以“羊”换上去成“佯”。这是申明亦减亦增。
“六亲”猜“四书”二句“一家仁”、“仁者人也”。
六亲即父母、兄弟、妻子,是一家之人。前句“一家仁”的“仁”故作疑字,由后句“仁者人也”纠正。这是申明校正误字。
“六月炎天”猜中药二“茯苓、省头草”。
后词叫去前词的草字头,以“伏令”切合“六月炎天”之意。这是申明除去不入扣的一部分字素。
“两个铜番钱”猜《诗韵》目二“十三元,十一真”。
后词为前词婉转解说:有二元是假的,正切合“两个铜番钱”之意。这是用反面申明方法来解题。申明的方法很多,不能详述。三种集句方式中,以申明法最能出谜趣。
集句法与集字法的组底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集字只能组织新的谜底,无法发挥改造谜底的功能,而集句却能起到改造谜底的作用。集字的谜底,可以组合三个以上的同目单字;而集句的谜底,最好限在三个以下的同目词句。
二、拟制谜面法门
这一部分专谈拟制谜面的法门。从中可以了解这方面的各种谜法在不同谜底的基础上如何遣词组句,以及它们在字词的形、音、义变异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17、【增加法】
增损法是常见常用的谜法。其作用是根据成谜的需要,对谜面中的核心词“肥则减之,瘦则益之”,使其切合谜底。增法和损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并用。
如:“丢出去,拾回来”(“丢”出了“去”,再加进“十”)猜“千”字,就是把增法和损法结合起来制谜的。不论用单一的增法成谜,或用损法成谜,习惯上都叫“增损”。其实两法的性能全不相同,因而成谜方法也区别很大。本节先谈增法。
增,即加的意思。此法可达到“增衍附益”的效果。如:
长安一片月(猜字一)胀
谜文是摘取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中的一句作面。“长”和“月”为核心词,“安”导示“长”对“月”字的关联,二者合起来便成“胀”字。
再如:“一日千里人跃进”(猜“香”)中的“跃进”,“直上重霄九”(猜“夫”)
中的“上”,都是和“留”字一样起导示作用的动词。它们是增法的常用词。
增法中的这类词,在析字谜中应用极广泛。但它不像损法中的动词那样积极主动地直接影响核心词的变化,只能充当关合联系核心词的“关联词”。
作为练习,试以“千骑北上”猜一字。(底见下节文末)
18、【损减法】
损法谜,主要是在谜面中巧妙安排消减词,让它主动影响核心词的变化。
如:乘人不备(猜字一)乖
谜面中的“乘”,可看作由“乖”、“人”两个字组成,二者都充当此面的核心词。“不备”原作“没有预备”解,这里别解作“不具备”,便教全句别义为:乘字的“人”不具备。乘字的“人”被“不备”叫去后,则馀“乖”,成了底字。
此谜用的是实形损减法,与下面两例有所不同。
一语道破(猜字一)吾
灭顶之灾(猜字一)火
上列两谜,一是将“语”旁的“讠(言)”与“道”同义相替,由“破”叫去“讠(言)”而余“吾”;一是将“灾”上的宝盖头,用方位词“顶”字借代,由“灭”字将其叫去,馀下“火”。
这两例都不同于前例之用实形损减,被损减的部分都有别的字替代,故而称为“暗损法”。前例则称“明损法”。三例中的“不备”、“破”、“灭”,是损法中负责示意的消减词,是损法的功能和特征的表现。
试以“回廊四面东无栏”猜一字。
(增加法练习题谜底:乖)
19、【合形法】
凡将构成底字的各个部件、字素,巧妙自然地平铺组合为面句的拟合法门,叫“合形法”。它是增加法的另一种形式。
如:一千零一夜(猜字一)歼
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可理解为“千一夕”。这正好是把“歼”字的三个部件平铺正摆在面上。把它们加合起来,恰成底字。
由此例可见,合形法可以不带关联词成分。为了造句需要,也可适当选用起连接作用的字,如“有”、“和”、“与”、“并”、“同”、“齐”、“跟”等作关联词。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猜字一)倷
面句出自《孟子·离娄下》。旧称妻为大,妾为小。谜面可按:人(亻)、一、妻(大)、一、妾(小)组合成“倷”字。其中的“齐”、“有”作关联词。
合形法是将并列的核心词加合成谜。它与增加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带连接核心词的词,多为连词;后者所带加合核心词的词,一般都是动词。
试以“中间有一负心人”为面,再猜一字。
(损减法练习题谜底:叵)
20、【合字法】
将题面上的两个字合并作一字去扣谜底的,叫“合字法”。
如:己酉(猜《礼记》一句)合以为二姓之好
“己酉”乃六十甲子名之一。作为题面,其意图在于将此二字合并成“配”字猜底。谜底中的“合”字提示“己酉”二字合成“配”;“以为二姓之好”是对“配”的字义解释。《诗经·卫风》:“男女相配,得礼以备”,即说此义。
工人(猜成语)天作之合
题面上的“工人”二字合并便是“天”字。谜底“天/作之合”,是从字形上解说“工人”成“天”的构合。如果标“卷帘格”,读成“合之作/天”,反击题面,则更加顺畅。
十一口(猜《尚书》一句)乃并是吉
“十一口”三字可并写成“吉”字,谜底阐释得很清楚。此例在《增广讔格释例》中,作“鸳鸯交颈格”猜。
试以“十二月”为面,猜一组织名。
(合形法练习题谜底:懒)
21、【半形法】
旧谜有“半作半息”(猜“怎”)、“半土半洋”(猜“汁”)、“半推半就”(猜“掠”)等谜,称一半儿体。后来出现了一则:
半放红梅(猜一字)繁
此谜仍用“半”字提示,从放字上单取一半“攵”,从红字上取一半“糸”,从梅字上取一半“每”,合三字的三个部件构成“繁”字。文采和谜象都胜过前几例。后来,“一半儿体”改叫“半形法”。“半”字入句行词更注意变化。如:
半作蝌蚪半作篆(猜一字)蠡
此谜确立“蝌”“蚪”“篆”三字为核心词,两个“半”字相间示意,取三字中的各一半,以扣底“蠡”字。
此谜拟句构词虽比前述谜例有所改观,但“半”字取舍的部分还不明确,运法不够严谨,带有不小的随意性。制成的谜也难成上品。虽然如此,半形法在谜坛还是用之不厌。
今以清诗“分半纺丝分半读”一句作面,试猜一字。
(合字法练习题谜底:共青团)
22、【示形法】
示形谜法以方位词的运用作显著特征。方位词在谜中作为示意词,指示核心词所要取舍的部位。兹举一则示形法的代表作: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猜一字)至
此谜中的“去”字一变惯作动词的角色,在谜中担任了核心词,一任“上头”、“下头”、“中间”三个方位词,围绕着它来反复说解谜底“至”字的结构。试看:“去”的上头“土”是谜底“至”字的下头,“去”的下“一/厶”是“至”的上头,“去”的两头颠倒位置合作“厶/十”恰正是“至”字中间的“厶/十”,而“去”字中间的“一”,又是“至”字的上下两头。经过反复以字比字,最终才显露出个中藏机。
示形法用方位词作提示,比之半形法取舍字的部件要准确、实在得多。因此,人们喜观采用这种谜法。
今以“愁绪无端在心头”为谜面,请试猜一字。
(半形法练习题谜底:访)
23、【同形法】
个个参加运动会(猜一字)云
这则谜创制于五十年代中期。它以“运动会”三字为核心词,由“个个参加”提示三字中各巧含一个同形的“云”字。由此可见,同形法是从排比的字中巧组同形的部件成谜的。
旧时有一谜:
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汤武无;古文有,今文无(猜一字)口
谜文虽说远古的朝代和帝王,谜中却没有涉及古老王朝的意思。它只是借用“唐”、“虞”、“商”、“周”、“古”五字,夹拟“尧”、“舜”、“汤”、“武”、“今”从中虚为周旋,有“有”指点前五字同形者“口”,是后五字所“无”者。
此类谜旧时称“玉片格”。今日看此作,似感闲字太多。“个个参加运动会”(猜“云”)谜,当是由此类谜拔擢演进,可谓成功之作。
兹将部分同形法谜作胪列于下,一并参考。
提倡晚婚,个个赞同(猜一字)日
加劲劳动,个个一样(猜一字)力
党号召,个个响应(猜一字)口
夤夜梦多都相同(猜一字)夕
“沐李荣桃处处春”,猜一字。这条谜留作试猜。
(示形法练习题谜底:午)
24、【离合法】
东汉孔融,字文举,曾作离合体《郡姓名字诗》四言二十二句。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解此诗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诗的开头四句为:“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時(时)进止,出寺弛张。”首句的“渔”,由次句“潜”叫去“水(氵)”,馀“鱼”;第三句的“時”,由末句“出”叫去“寺”,馀“日”。(“潜”和“出”是消减词。)而后“鱼”、“日”合成“鲁”字。这便是离合体的析字化的体式。
此式在南北朝曾风行一时。及至民初,谜界作为一种形式又提倡起来。建国后,也有谜人仿制,并稍变法度,承先离后合次序,废去句中闲文衍字,称之为“离合法”。
如: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猜一字)伯
“百分比”、“千分率”的“分”,这里取其别义,使全谜解作:“千”分去了“一”,馀“亻”;“百”分去了“一”,馀“白”。经此先离(损减),然后合“亻”和“白”,便成“伯”字。
又如:去掉上边,只剩下边(猜一字)公
前句“去”掉了上边的“土”,馀“厶”;后句“只”剩下边的“八”,是对其上边的“口”暗损。再合“厶”和“八”成“公”。这也属离合法。
从前例可见,离合法的特征是先离后合的双句式。按理而论,其式应属谜体,其法当归损减。它的句式应是两句,字数不必强求对等划一。只要两句中具双损,先离而后合字扣底的,便算离合法。今再举一例,以供试猜:
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猜字一)
(同形法练习题谜底:楞)
25、【指事法】
指事本是六书造字之法,作为造谜之法,就不能像造“上下”二字那样,简单地立“一”作个标示,而要通过文字表达它所指的是什么。用方位词作提示,是指事法的基本手段。拆字谜中的示形法、析字谜和会意谜中的反面、对面、旁面、两面等扣合谜法,都含指事法因素。如果单就指事谜而论,《评注灯虎辨类》中有一则“一”字谜,颇符指事要旨。特转述于下,为本法作例。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猜一字)一题面四句,各有所指。先指“上”字的“一”不在上边,实在下边;再指“下”字的“一”也不在下边,而在上边。两句是反说。第三句中“不可”二字上边的“一”和末句中“止宜”二字下边的“一”,都是正说。此谜由四句的末字“上”和“下”提示“一”字所处的方位,指事就明白了。又如:
上边只见一半,下边只见一半左边只见一半,右边只见一半(猜一字)贶
此谜四句把“只见”作为谜底“贶”字的替身,由“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词,提示“贶”字的每一边都是“只”和“见”的一半。
今以“喜上眉梢”为面,请猜一字。
(离合法练习题谜底:作)
26、【移位法】
“杲”字由上“日”下“木”两个部件构成。如果把“日”字稍移下些,便成“果”字;再下移到中央,便是“東(东)”字;落到底,则又变为“杳”字。一个“日”字在“木”上三移位置三换形,字义也因此互异,由此可见汉字变化之奇。这种移位变化也恰是谜法的一种技巧。凡利用这种技巧,将汉字的部件、字素进行上、下、左、右、内、外移动,另成一字的成谜方法,叫“移位法”。如:
下上其音(猜一字)昱
谜面是《诗经·邶风》中的一句。“音”是核心词,上“立”下“日”,与谜底的“昱”的部件对等同形,而方位相反。“下上”提示“音”的部件由下提上,遂成“昱”字。
另有“后半部续前半部”猜“陪”是从右向左移位,“日落而宴”猜“晏”是从外向内移位,“晕头转向”猜“晖”是从上向旁移位。这移位变化的各种形态,都有举步生姿之趣。
移位法以方位词来调整字形,成谜比较准确明朗,为许多谜人乐于采用。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如向格名巧嵌谜文中来调整字形,象“卷帘大将”猜“(将上大下)(奖)”字,就颇具情趣。
这里有个“上一环扣下一环”的谜面,请猜一字。
(指事法练习题谜底:声)
27、【偏侧法】
偏侧,即倾斜的意思。凡谜底中的某两种部件或字素,能偏侧配搭构成新字,并以此为基础来拟制谜面的,叫“偏侧法”。如:
偏安一隅召归师(猜字一)嫔
谜底“嫔”字本是由“女”和“宾”两个部件构成。此谜拟面时,强将“宾”上的宝盖头斜按在“女”上,配搭成“安”字,作为核心词。然后,提示将其“一隅”(即“宀”),沿偏斜方向,“召归”“师”(会意为“兵”)处。谜底“嫔”字由此推出。
酒倾浮大白(猜字一)猷
谜面句上交代“酒倾”,预示“酒”的字形应偏侧写。“浮”提示“酒”的三点浮盖在“酉”和“大”字上,从而构成“猷”字。
偏侧法要求谜面上的正字,与谜底上的偏字具有同等形,以互作对应(这种对应字,不能有一方用会意来代替),并且借助增法相助成谜。此法,比之单纯的移位法稍为复杂一点。
这里用“偏安计设断桥头”为谜面,试猜一字。
(移位法练习题谜底:坯)
28、【互易法】
互易法一般适合用在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汉字上。凡两个部件彼此借让字素的,便叫“互易”。如:
云横尘断隔重重(猜字一)祛
四个字素。如“示”借让出“小”,“去”借让出“厶”,经双方互易后,成了“云”和“尘”二字。据此,谜面便假定“云”、“尘”二字作“祛”的替身。由“横”、“断”示意“云尘”成“二”、“厶”、“小”、“土”四个字素,与谜底中“二”、“小”、“土”、“厶”四个字素对应。“隔重重”是提示“云尘”在“祛”字中被横断阻隔的状态。
恍见于吉之形散而复聚(猜字一)珂
此谜典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故事说孙策杀了琅琊宫道士于吉后,时见于吉影现眼前,拔剑掷之,忽然不见,俄又现于镜中,此谜不从典事上拟制,只是把“于吉”二字析作“丁”、“一”、“士”、“口”四个字素。“聚”提示“于吉”二字的字素相互借让后合成“珂”。“恍”弥补“珂”字左下角由“士”成“土”的误差。
互易法是字的部件间互相借让字素的让多补少的方法,也是调整字的部件,重新分配字形的一种形式。五十年代后期,见过“大小参差”猜“灯”字后,三十多年来应用此法成谜的已很鲜见。是因为构成汉字的部件双方,互让字素后能再成字成词的毕竟不多,结果此法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此法若用在二字的谜底上,则成“易帜格”。如“赤日炎炎如火烧”猜电影片名“苦果”。两字互易部件后成“苗枯”,切题。
(偏侧法练习题谜底:读)
29、【借让法】
诗圣诗仙姓名连(猜字一)楮
此谜底的“楮”字,由“木”和“者”两个部件组成。“者”上的“土”与前面的“木”并合成“杜”字,承受谜面“诗圣(杜甫)”的“姓”。另馀一“白”字,乃“诗仙(李白)”的“名”。“连”,点明“丿”是连笔,是从“者”字的“耂”处借让给下面的“日”字,使之成“白”。
又如:“一舟靠岸一舟航”猜“激”字,是把底字中间的“[敫-攵]”分成二截,借“白”给左边“氵”成“泊”,让“方”给右边“攵”成“放”。这样,谜面的“靠岸”可会意“(舟)泊”,“航”可会意“(舟)放”,进而与底字扣合。
借让法是调整字的部件、重新分配字素的一个样式。它利用人们对汉字组合的习惯认识,故意变幻字的结构,很能产生迷象,因而成了制字谜的常用法门。
借让法看似与偏侧法类同,其实也有区别。借让是把字的部件中的字素在相邻间借让;偏侧是对字的部件作变形的安排,虽也含有借让因素,但在分解字形方面使用示意词则有不同。
30、【双借法】
双借法是对一种字素由两个方面各借用一次,以“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兹举一则旧谜为例:
左看是淮阴侯之名,右看是武乡侯之姓(猜一字)储
“储”字左边是“信”,指淮阴侯韩信的名;右边是“诸”,指武乡侯诸葛亮的姓。中间的字素“言”字,被前面的“亻”和后面的“者”两次借用。
好水好山看不足(猜字一)凼
谜面是宋代岳飞《翠微亭》七绝的一句。本是说秀丽美好的水和山没有看够。谜面上的“水”和“山”是“凼”字的替身。从谜意上解释,“凼”若看作全整的“水”字,“山”字则不足;若看作全整的“山”字,“水”又不足。此谜是由“凼”中的“亅”重复补偿“[水-亅]”和“凵”,才成“水”、“山”二字的。
上列字谜中的字素,都是先后两次被借用。这正是区别于移位、借让、互易三法的地方。
另有“羊左相交共一心”谜,请猜一字。
31、【嵌空法】
嵌空法也是增法的一种。它是在拟面时,先假设底字的中间字素被腾空,然后巧加补嵌,还原成谜。如:
女真侵宋分南北(猜字一)案
此谜先假设“案”字中间的“女”字被腾空,成为“宋”字,并以“宋”作为说谜对象。谜面用“女(真)”侵入后,“宋”才分南北为理由,把“宋”补成“案”字。“真”加强语气,意谓并非虚假做作。
芳心寄六桥(猜字一)蒡
“蒡”本由上“艹”下“旁”两部分构成,谜文却故意把“蒡”字中心的“[旁-方]”腾空出去,假送其中。这便巧嵌成“蒡”字。另如,“迂进一口”猜“适”,“从近处入手”猜“逝”,都是从“迂”和“近”的中空处,加进一“口”或插入一“手(扌)”来成谜的。
嵌空法用的是假设先舍后取的手法,使的是设阱待猎的手段,有献璧还璧,楚弓楚得之妙,较之平铺直叙的增法更具魅力。
今附“勿从铜钱眼里钻”谜,请试猜一字。
(双借法练习题谜底:差)
32、【居螺法】
凡一个词句中含有某种字素,形同寄居蟹之匿居空螺壳内者,将此词句作为谜面或谜底来成谜,叫做“居螺法”。例如:
俄尔(猜《外面的世界》歌词二)你拥有我,我拥有你
“俄尔”,顷刻之意。谜不从义扣,取形扣。“俄尔”相列,“我”字恰像寄居在“你”字中。谜底说“你(字)拥有我(字),我(字)拥有你(字)”,正切题面之形。这一例是谜面“居螺”。
唯有人间粲花论(猜《聊斋志异》篇目)李伯言
这一则是谜底“居螺”。五代后周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中称:“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题面“粲花论”,以义扣切底“李白言”。谜是以“李白言”为螺,而另含一“人”如寄居蟹,这由题面“唯有人间”四字点明。
此类谜的底和面之“螺”已有物居,与“面为底圆”、“底为面圆”两法以空“螺”待居不同。
试以“就中元晦一门生”谜,猜谜人名一。
(嵌空法练习题谜底:囫)
33、【包纳法】
包纳法是先将谜底字的中部字素,有意识地确立在谜文句首,作为被包纳的对象,再对底字的上下或左右字素,间以方位词组合成文。如:
中外服装(猜字一)衷
“中”居谜文首位,以实形作为包纳对象;“服”会意“衣”字,是由谜底“衷”字上部、下部的字素合成得来;“外”是方位词,指“中”之外由“衣”装着。
意外得生(猜字一)湉
“意”扣“心(忄)”,“生”扣“活”,都是会意入扣;“外”道明谜底“湉”中“忄”以外的字素——“氵”和“舌”合而得“活”(生)。
两例都是把底字的中间字素定在谜面句首,一从上下包纳,一从左右包纳,成谜俱得巧趣。
包纳法和嵌空法析字形式相似,其成谜方法却不相同。如:“再由外进来”和“再次进内”二谜,谜底同是“遘”字。前者是被动地让外包的包纳法,后者则是主动向内进的嵌空法。
今试以“两行雁字排云低”为面,请猜一字。
(居螺法练习题谜底:朱家熹)
34、【补形法】
将谜底字用形似的字作替身来说谜,对二者相差的字素,由谜面申明来补足。这种拟面的方法,叫“补形法”。试举一例说明:
一定建设好中国(猜字一)帼
谜底“帼”字,由谜面“中国”二字作为形似替身,但缺一笔。为补足此一笔,加上“一定”。
如:有个小数点,加减乘除全(猜一字)坟
“坟”拆成“十一乂亠”四个字素,比拟作数学上的加减乘除符号。其中“亠”(除)还缺一点,便由“有个小数点”(摹形)申明补足。
补形法是增法的又一种形式,但彼此又不尽相同。如增法的“长留一片月”猜“胀”谜,可以直取面句中“长”、“月”两个核心词组成谜底“胀”字,而补形法的核心词只作谜底的替身字,由于“相形见绌”,还得靠“借品调补”来完成。补形法的核心词(假设的替身字),其笔形应多于底字,这是补形法的特征。
又如“瞧上一眼,搭上一言,原是相识”猜“枳”字,是用两次补形,也颇有趣。
今有“不置可否”谜,请试猜一字。
(包纳法练习题谜底:似)
35、【倒卧法】
曾闻有一笑话,一个学生平时散懒成习,无心攻读。一天,先生见他的书本横放在课桌上,便指着“目”字问他是什么字。这学生回答“四”字。先生端正课本后再指“目”字问时,学生惊奇地说:“方才它躺着,站起来就认不得它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在谜中确实还有像这样“认字”的谜法。曾见一则“目”猜“置”字谜,(解为:四字的直写),就是一例。谜法上称此为“倒卧法”。
三十而立(猜字一)丰
谜底“丰”字卧倒便成“卅(sà)”字。谜面中的“三十”,与“卅”同义。“而立”提示“卅”站起来看,这样自然就成了“丰”字。又如:
推翻三座山(猜字一)帚
“帚”字截作“彐、T、(山倒过来)”三个字素后,恰成了推倒的三座“山”。
此法是利用某些汉字能倒转、倾侧另成一字的条件,模仿摹形法拟字的方法。由“倒”、“卧”、“翻”、“侧”、“颠”、“横”等示意词调遣、摆布底字。成谜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及至底面比照,才悟得“横看成岭侧成峰”。
今戏拟“刃锋收藏”谜,请猜一字。
(补形法练习题谜底:呵)
36、【重合法】
重合,即重新组合的意思。重合法对谜底字的解说,也是用替身字,但是将此字与彼字的字素作两形比照,并且不废字素、不添笔画地将它们作无定向的组合。
如:离合器(猜字一)畎
“器”是“畎”的替身代形字。“离”、“合”是示意词:离指“畎”左的“田”分为四个“口”;“合”指“畎”右的“犬”合四个口成“器”。全谜配置恰切,调度适宜。
重新构思(猜字一)怙
“思”与“怙”二字结构形体互异,但是拆开来各自成为“心(忄)、十、口”三个相同的字素。“重新构”提示“思”字,重新安排字素,结果构成“怙”字。“思”翻新作“怙”,历落参差,一笔不漏。
重合法如儿童玩“积木”,长材短料不添不减,按图装搭却能组成各异的形体。此法吸取偏侧、破体两法之长,并得借让、互易、双借等法之巧,与移位法貌似形异,差别只在“无定向”上。
今拟“果断把田作等分”一谜,请试猜一字。
(倒卧法练习题谜底:习)
37、【反映法】
相传革命先烈彭湃,小时候很喜欢猜谜。有一次学校里联欢,办了一个猜谜会。其中有一条谜笺写着“川伸反复看”猜一个字。同学们消磨了许多时间没有猜中,便去问彭湃。彭湃端详谜文后猜出是“海”字。同学们仍不知其奥妙所在。彭湃便取下谜笺,把谜笺翻过来,用手遮住“反复看”三字,让大家细看。纸背上显现出直写的“川伸”二字联在一起
这条谜是从谜笺背面的字上看出与另一个字相似的字来。这种成谜方法,叫“反映法”。另一则旧谜“镜中人”猜“入”字,是将“人”字放在镜前一照,镜中显现出来的便是“入”字。“镜中”与前谜的“反复看”是“人”和“川伸”的提示语。
由于能够从谜笺的背面显现出与本字不同的字的汉字,毕竟很少,所以,众多谜人不愿费心在这方面为汉字检索,也不愿去强求此类谜材。时间久了,此法也就成了鲜为人知的冷僻法门。
这里有一则“反把伞遮人”谜,请试猜一字。
(重合法练习题谜底:噪)
按:六书中的“转注”,后人的见解分歧很大。有主形、部首、变声、互训等说。主形说专以字的形体立说。元代戴侗《六书故》和周伯琦《六书正讹》都以侧山为“*”、反人为“匕”、反正为“乏”,这都是以字的形体左回右转、反正倒侧为说。谜文中的偏侧、倒卧、反映三法,便据此论成法。
38、【破体法】
破体法在谜面上立一字为对象,将其从形体上劈破成与底字整体或部分结构相似的两个字。如把“田”劈破成“日、日”,“丰”劈破成“非”等。这种谜法根据成谜需要,不受汉字结构的约束,可以故意截断、离析某个字素,因此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如:
禾苗破土生(猜字一)乘
谜面中的“土”作为破体对象,由“破”字示意,将“土”字从其中央垂直处劈破为二,形似“北”字。“禾苗生”参意进去后,便成“乘”字。又如:
我头可断躯可裂(猜字一)找
“我”是破体对象。“头可断”喻起笔(丿)应断去,“躯可裂”指其当中一画断裂开。这就成了“找”字。
破体法所破的字,虽然已是“地画鸿沟”,但与谜底两相照映,仍应“楚汉接壤”,其形状要依稀可辨。
破体法不能单独运法成谜,只能配合其他谜法在局部行使技巧,起到助谜生动活泼的作用。上述两则谜,前者用嵌空法成谜,后者用损法成谜。又如重合法中的“离合合器”(猜畎)一谜,仅是取破体技法处置“田”字成四口。至于“用二分法看是非”(猜丰)谜,因其所破的字藏在谜底,则属析字说谜,不是在谜面上用破体法成谜。因此,甄辨谜法应当分清以何法为主,这点不可忽视。
戏以“与人剖白”为谜,请猜一字。
(反映法练习题谜底:籴)
39、【象形法】
象形法是将字的某个部件、字素的形状想象成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据以敷演成谜。六书以象形造字,此谜法将字比物,二者是反向的比拟。
谜中常见的比拟有:“丿”、“乚”比月,“丶”比星,“冖”比桥,“辶”比舟,“厶”比山,“人”、“入”比燕,“口”比格子,“彡”比柳丝,“阝”比旗又象耳,“人”、“一”比雁阵,“干”比蜻蜓,“亦”比蝴蝶,“灬”比马蹄,“虫”比风帆,“丰”比远树,等等,都已约定俗成。诗词中的以字比物,像《全唐诗话》有“亞(亚)字栏杆丁字帘”,《宋室诗词》有“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等,这些比拟也适用于谜中。这样以字比物,属相似关系,是析字谜中的借喻法。
一弯斜月映三星(猜字一)心
新月初挂远山角(猜字一)么
雁阵三行乱北斗(猜字一)痰
上三例的“一弯斜月”(乚)、“三星”(三个点)、“新月”(丿)、“远山角”(厶)、“雁阵三行”(厂仌)、“北斗”(七星:七个点),分别对谜底“心”、“么”、“痰”三字作形象的描绘。“映”、“挂”、“乱”三字则是关联词,助谜组句成文。
象形法要求拟面如诗,观底若画,说字象物必须形神生动。否则,谜味便会大打折扣。
今有一则“燕子双栖借一椽”谜猜一字,请试射之。
(破体法练习题谜底:臾)
40、【摹形法】
摹形法是将这一汉字的部分字素与那一汉字形似的字素互作借代的谜法。用来借代的字应是约定俗成、日常惯说的。如“王王”叫挑王,“攵”叫反文,“辶”叫走之,“竹”叫个个等。这类字形相似的字,形式上属相合关系,是析字谜中的隐喻法。
《兰亭集序》(猜字一)玫
《兰亭集序》是晋代王羲之作,此谜应扣“王文”。谜底“玫”字的两部分“王”(玉)和“攵”(《篇海类编》同攴,小篆同文)均非“王”、“文”正字,故作摹形例。摹形法在谜中一般都只对字的局部模仿。
二十载后重相会(猜字一)董
“董”字分上“艹”下“重”。谜面上的“二十”读“二”时稍顿,则可被解为“两个十”。“两个十”便是对草字头的摹形说法。于是谜面被解为:草字头与装载在后面的“重”字相会合。谜底“董”便应声而出。
摹形法不是正法,在谜中仅起补充作用。
有“失之交臂”谜,试猜一字。
(象形法练习题谜底:丛)
41、【更形法】
摹形不足,更形补救。因为摹形法所选用作谜材的字,一般都已约定俗成,摹形成谜后也会被人认可。但是,如果对“隹”与“佳”、“夭”与“天”、“匕”与“七”等作摹形法入谜,则会遭人讥议。有了更形法,便能对摹形法的欠缺处加以弥补。如:
疑是玉人来(猜字一)銇
谜面撷取《西厢记·闹简》中崔莺莺给张君瑞诗简的诗句。“玉人来”与谜底“銇”字三个字素“[金-人]、人、耒”讹似。用“疑是”加以说明,其缺陷便有了交代。
又如“翠翳幽篁别有天”猜“笑”字。除前四字会意扣“竹”外,“天”扣“夭”是讹似。谜面用“别有”点明“夭”与“天”有别,便可避免异议。
今重引摹形法中的“《兰亭集序》(猜‘玫’)”谜为例。如果谜面改为“得意忘形逢西伯”,便是更形法了。周文王封西伯,这里用“西伯”扣“玫”。“玫”析开成“王攵”,与“王文”形似,故以“得意忘形”指明二者存在差异。由此可知,摹形是直笔,更形是曲笔,两者有所区别。
今有“仿佛水连天”谜,试猜一字。
(摹形法练习题谜底:迭)
42、【象字法】
凡因底字与某字形似,拟制谜面时便以某字作为底字的替身来说谜的,叫“象字法”。或称“以字状字”。请看一则旧例:
依稀冀域认未清(猜县名)翼城
谜底“翼城”,是山西临汾地区一个县名。谜面“冀域”(意谓冀州地界),形似“翼城”,谜中借以作替身。前用“依稀”抱衬,犹言仿佛相似;后有“认未清”补述,申明认不准的意思。这就促使猜谜者由“冀域”去寻找形似而实不相同的谜底——翼城。
误认此官似狠狼(猜《聊斋志异》篇目)宦娘
“宦”与“官”、“娘”与“狠、狼“字形相似。谜面用“误认”和“似”,作为对“官、狠、狼”三字辨认不定的提示语,以便让人从中细察,进而识别出“宦娘”真底来。
象字法中题面的替身词(字),只要求与谜底字摹形相似,并不用它的本义入扣。此法是将有关的字在底面互作比拟,“摹形法“是将有关字的部件或字素在底面上互作比照。故两法的运用,是在字的整体上和局部上有所区分。至于“亥豕格”以义扣合,更与此法不同。另有“曰”猜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一句“今日得宽馀”,是以底说面,言明“曰”字形体比“日”字宽阔。此例则是反象字法。
请以“张睢阳衔鼠辈为乱”,试猜一字。
(更形法练习题谜底:忝)
43、【圈读法】
圈读是旧时为区别四声读法,用朱笔画半圈在字的四角作标志。《汉字评林·凡例》:“一字有数呼者,则准声韵,半圈于四周,以别之。”圈读用在谜上称异读。过去用异读法成谜,凡去圈读的要标明“解铃格”,加圈读的则标“系铃格”。如果题面语中已含有作提示的词,就不必再标谜格。如:
落红成阵(猜字一)陈
人说:“‘五经’无阵字”,前人曾以此句猜“四书”人名“陈代”,谓“陈”借代作“阵”。“陈”作“阵”,要加圈读,题面“落红”就是加朱笔圈读的提示。“落红成‘阵’(字)”,其原字实为“陈”字。
《增广讔格释例》有一则“红影格”谜,谜面“重栏一角红”猜“四书”一句“推惡惡(恶恶)之心”。释作:推去两个“惡”字的“心”,成为两个“亞(亚)”字,因“亞”字形似栏杆,故说“重栏”;“一角红”指其中一“恶”字原是加红圈读。此谜在过去的谜话中屡见介绍,但若仔细推敲,既然其底的两个“恶”字,已作损减字形,就不再存在不同读法。故“一角红”的提示,实是虚设。
异读包括字的声调变读(如“行”读xíng和旧读xìng)和异读(“行”又读háng)。凡谜的底或面上有字异读,可以由人去辨读,均毋须标格提示。如:
单于夜遁逃(猜《左传》一句)其亡无日
题面取自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单本读chán,这里异读dān后,题面即变作“单单在夜间逃去”,故能扣“其亡(逃)无(没在)日(间)”。
异读法只能作为辅助其他谜法的成谜手段,其效果却有鱼目混珠、珷玞乱玉之妙,若能巧于融合,人多不易觉察。
(象字法练习题谜底:邋)
44、【谐声法】
谐声法是谜面有字摹拟谜底字的同音假借。所借的字没有约定,但求此音能训彼音。
《评注灯虎辨类·谐声》载有“彼此姻缘恰并头”猜“韻(韵)”字谜,是借“姻缘”二字摹拟韻字左右“音”和“员”的读音来扣合的。此谜发先人未发,诚为后学楷模之作。
声声鼓乐起西东(猜字一)胡
“鼓乐”托借“胡”字左右的“古、月”,由“声声”提示音谐,并以“西东”说明“胡”字中“古”和“月”的方位。
但听左右尽歌声(猜字一)戬
谜底“戬”字由左“晋”右“戈”构成。谜面用“但听”关联“尽歌”的读声,此二字与“晋戈”同音。
以上两例中“鼓乐”、“尽歌”都是摹拟“古月”和“晋戈”的同音假借,彼此并无约定,只求底面读音相同。另如“同学之声”猜“窨”、“研究声韵”猜“谙”谜,均用此法。
谐声法在字谜中,因被结构简单的汉字所限,未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今以陷于困境,几乎绝迹,诚为可惜!
今特戏拟“音乐堪听意会难”一谜,请试猜一字。
45、【象声法】
凡将谜底字的读音,别谐作某种动物的发声,进而敷演成谜的,叫“象声法”。例如一则旧谜:
鸡声频唤误蝇声(猜《聊斋志异》篇目)祝翁
唐代施肩吾有“遣却白鸡呼喌喌”句。“喌喌”为呼鸡声。按《正字通》:“喌,俗用祝。”故谜底“祝”字扣面句“鸡声”。“翁”音同“嗡”,《集韵》解“嗡”为虫声。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谜中“翁”用“误”点明谐读用“嗡”,用来象征蝇声。此谜即以“祝翁”象鸡声和蝇声拟制题面。
又如:误是惊鸦叫两声(猜电影目一)丫丫
谜底“丫”读yā,音似乌鸦叫声而稍有差异,故以“误”提示。“两”指两个“丫”字。另有一则音义双关的谜例,制法也很别致:
爱哭的孩子吃奶多(猜《对花》歌词一句)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喂得儿喂尚喂
此例以文义解也切题。以音谐解则很像小孩哭声。
象声法也是以音改造谜底的方法。它要求摹拟声音相像逼真,谜面须有某种发声物作提示,如前例中的鸡、蝇、鸦、孩子等。
象声法是谐声法的一种,两者的区别只在谐物发声与谐字读音上。
今以“羊叫”猜词牌名一,请试射之。
(谐声法练习题谜底:胭)
46、【反切法】
反切,又称反音、反纽、切韵、切脚语,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梦溪笔谈用以为法,并在谜底或谜面上附加一提示的字,如“反”、“切”、“纽”。这些字都应根据成谜的需要择用。试看一例:
事职(猜字一)饭
谜面上的事(shì),切声母sh,下字“职”(zhí)取韵母í,二者合拼读shí,恰与谜底“饭”字左旁的“食”拼音相同。底字右边的“反”是提示切音的示意词。此例属底反切。
切分音(猜字一)斐
谜底“斐”的上部是“非(fēi)”,声母为“f”;下部是“文(wén)”,韵母为“én”,将这两个声母韵母切读成“汾”(fén)。谜面“切分音”是音乐术语,“切”提示“分(fēn)”字切音。它读来与“汾”字声调稍有差异,以近似扣合。此例属面反切。
前例附加的示意反切的字(“反”)在谜底,应标“反切格”;后例附加的提示反切的字(“切”)在谜面,可以免标格名。
请以“心(xīn)决(jué)”猜一字。
(象声法练习题谜底:声声慢)
47、【会意法】
会意法是在底句别义的基础上,循着文意、遵照题旨成谜的方法。此类谜重在意上扣合,猜起来耐人寻味,成谜数量比较多,是一种热门的谜法。
宜在两峡统一之日,共举一觞(猜体育奖项)容国团杯
题面是一句祝愿大陆台湾统一的祝词。谜底别义作“待祖国团圆时共饮一杯”。“两峡统一”和“国团”适成紧扣。因题旨符合人心,读来倍感亲切。
崔颢题诗在上头(猜电影演员)李默然
唐代诗人崔颢曾在黄鹤楼提诗,李白见后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谜即引此句为面,并依此事扣“李默然”。“李”踏实李白,“默然”作不出声解,切合李白不另题诗称道黄鹤楼景色的事实。
“以底说面”是会意谜的特征。这类谜须得“浑成天然,表里有绾合字意之妙。”(韩振轩语)。
会意谜的扣合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
以词意扣合的有:别解、双关、古通、借代、通义、姓同、正解等法;
以句意扣合的有:拢意、大笼、运典、参意、白描、换算、倒吊等法;
以借句扣合的有:挟前、歇后、漏纱、漏字等法;
此外,为体现扣底确切,巧妙布题的有:加注、清面、删句、断句、标点等法。
以上共计二十四法,另行分篇介绍。
48、【拢意法】
拢意是谜底与谜面上的词意相扣,“仅见大意,不必绾合,以耐人寻味者为妙。”(《增广讔格释例》)故用此法行谜,虽然仅见大意,犹能比较正确地诠释谜中含义。这类谜以不是一语就能道破,猜后又有一定的谜趣,才算称心。如: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猜字一)毙
谜面取自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意谓:人固然都有一死,而死的价值有不同。谜底“毙”分读作“比死”,是从大意上对谜面所作的总括解释。又如:
说尽心中无限事(猜字一)皖
把无限的心事尽情说出来,自然是“白(说)完”。这也是仅从题面含义说出大致意思来。
拢意法是会意法的一种形式。两法乍看似无大异,实际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拢合大意说合,意尽即止;一是专指其事,务求字义踏实。
今试以“还我河山”,猜射一字。
(反切法练习题谜底:窃)
49、【大笼法】
大笼是大概念的博大宽裕,足以包覆小概念的意思。大笼又称大拢,此谜法是谜底词种概念笼括谜面词属概念的扣合,也是会意谜中以底说面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谜底词的概念应大于谜面词的概念。如果词的概念大小在底、面错位倒置,便会犯“倒吊”的毛病。谜界都遵此准则成谜。
曹娥投江(猜字一)汝
“曹娥”和“江”都是小概念,“女”和“水(氵)”属大概念,以大的包含小的入扣。“投”作关联词。
交通万国,团结友谊(猜字一)辍
此谜用四种汽车牌名集成面句,谜底“辍”字可拆成“车、双、双”三个字素。“双双”合成四数,提示四种车名是被“车”包含的小概念。
单独使用大笼法的谜底词,以广义诠释狭义的谜面词,既泛且滞,理虽可通,意却不逮。故制谜时常把此法与他法结合使用,以助谜面成文。这里有一则与他法搓合成谜的谜例,可供试猜:
“环山四面栽桃李”猜一字。
(拢意法练习题谜底:诗)
50、【参意法】
凡用参意法成谜,其特征是“有其实,无其事”。即一方面成谜确有史实为依据,另一方面谜文所叙述的细节却未必真有其事。《增广讔格释例·参意格》说,此类谜“依附典实,参以匠意,虚实各半,似确有来历者”。其中并附一例:
上官婉儿与沈佺期论宋诗(猜“四书”一句)吾以子为异之问
唐代上官婉儿,受武则天宠爱,常让她与名儒赋诗。婉儿曾评论宋之问的诗胜沈佺期一筹,这是确有的史实。但她与沈佺期一起评论宋之问的诗,却未见史载。题面上说的“与沈佺期论宋诗”,便是另参的虚意。正因有此虚意,才能切扣“吾以子(指沈佺期)为异(有不同于)之问”。此谜既依附史实,又关合虚情,一时大意确不易觉察。又如:
三批二十四架次,炸毁美在夏威夷海军基地(猜补品一)888珍珠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海军基地时,第一批出动183架飞机,一小时后又有日机参战,击毁击伤许多美军战舰、飞机及基地设施。谜题所反映的珍珠港事件属实,但谜面上说的“三批二十四架次”,是为扣合谜底“888”而虚设。参意谜虽非正宗的运典谜,但因其确有史实为依据,“参以匠意”时,如能把握住“似确有来历者”这个尺度,便不会成“偶合体”,不会成“事实全诬,杜撰而成”的谜。如“吕布欲为董卓发丧”猜《尚书》一句“奉先思孝”,则是自作不典,无事造事,实为以恶谑为旨趣的江湖谜。这不能与参意谜同日而语。
今以“汉高祖废刘盈”猜成语一句,请试射之。
(大笼法练习题谜底:榃)
51、【双关法】
谜的双关由谜的“回互其辞”特性所决定,与修辞学的“双关”名同而实异。用此法拟制的谜面,利用一字(词)关顾着文意和谜意两个方面(用现成句作谜面,即毋须关顾文意)。其中关顾谜意是主要的,关顾文意也很重要。如:
张生待月在西厢(猜字一)胜
谜面文意是说《西厢记》中张生待月西厢,期望与莺莺幽会的事。文意交代已很清楚。谜意则将“月”和“生”作核心词,由其他词抱衬关合谜底。试看:“张”作张望解,抱衬“生”字;“待月”的文意是等待在月下,谜意将“待”转读平声,作“逗留月字”解;“在西厢”本是约会地点,这里却作了安排“月”字在“生”字左边的方位词。此谜的两个核心词虽都显露,而五个抱衬词回互其间,能使文意关应得宜,谜意涉及无虚。这就叫双关得住。
双关法如同其他谜法参合一起成谜,也必须在双关文意、谜意下施展技巧,不得间闲字,不能犯底字,不许用对头典。
今有“公文包不装半个私字”谜,试猜一字。
(参意法练习题谜底:称心如意)
52、【别解法】
别解法用于谜底上,是改造底句的法门;用在谜面上,限于引用现成句作题面时,使之横生别解,进而使全句另成新意。如:
说与旁人浑不解(字一)信
谜面系撷取宋人刘季孙《题屏》七绝诗的一句,原意本说梦里的闲人被梁间的燕子吵醒,纵然听他呢喃之声,也不可理解。此谜把“与”(给与)别解作“和”义,“不解”别解作“不分开”。结果核心词“说(言)”和“人(亻)”按“浑不解”的提示组成底字“信”。又如:
索非亚(猜成语一)交头接耳
谜面是保加利亚的首都名。按中文译文,“索非亚”可理解为:索取的并非是第二等的(“亚”,次义)。谜底“交头接耳”,别义作:交来头等的才接纳。“耳”作语气词虚助。字经别解后,题面的文意便另生新的意境,但要求文通理达,读来无无佶屈聱牙之病。有一则“渊澄取映”谜,猜宋词人“李清照”。题面是《千字文》中的一句,为扣合谜底,便解为:(李)渊(向)澄(清的冰上)取映。此谜不仅别义费解,而且文意也不通顺。
总之,别解法仅在成句中发挥作用。对于拟制的面句,制者自有“双关”安排,不是别解功能所及。
今有“一切从简”谜,试猜证件名一。
(双关法练习题谜底:交)
53、【通假法】
古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如《评注灯虎辨类》所说的“以鞠为菊、华为花”便是。这些通假字,在当代文法中使用,其释义都有一定的规范。但是,灯谜中仍有一些字保持与古义通假的关系。此类通借,便叫“古通”。如:
莫里哀(猜五言唐诗一句)向晚意不适
莫里哀是法国喜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此谜将“莫”通假作“暮”,这样便同谜底上的“晚”字合义。面句也别义作“暮里悲哀”,可以切扣谜底。又如:
不知其所以然(猜情动名词)无明火
此谜取成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半截为面。“然”本作“这样子”解,此处与“燃”通假,可与谜底上的“火”字相扣。“无明”原系佛家语。《大乘义章》:“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这里别解作“不明白”,照应“不知”。
通假字是以此字通彼字,成谜时是用字义来表达的。如上两例中的“莫”和“然”,分别是以暮的“晚”义、燃的“火”义来扣合的。通假字安排在底或面上均可,但不能把它在底上面上作两厢通义照应,如孙扣逊、蜚扣飞、说扣悦、华扣花等。有时也有例外,即一方的字不是以本来的义与另一方的义相遇,可以互扣。如“朝朝不同价”猜《红楼梦》人名“贾代化”,这个“贾(jiǎ)”自然与“价(jià)”不同,因此完全可以在底面扣合中生效。
兹将常见通假字列举如下:(略)
(别解法练习题谜底:通行信)
54、【借代法】
此事物与彼事物虽不相类,却又相关的,它们互相借代便是“借代法”。像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句,即把杜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借代作“酒”。此类谜中的借代词大都属名词,如以丁代男、口代女、云代龙、风代虎等,都已成了谜中惯取常拾之词。试看下例:
樱桃玉粒值千金(猜字一)喽
谜面解作供奉的果品和宝玉计千金价,或形容女子的樱桃小口排贝齐密如玉一样可贵,两解均可成立。谜中是把“樱桃”代“口”、“玉粒”代“米”、“千金”代“女”,合“口、米、女”成“喽”字。“值”作“当”义,关联全句。又如:
高枕石头眠(猜成药名一)安宁
题面取自太上隐者《答人》诗句,本说枕石头而眠。谜中将“石头”借代为“石头城”,即今南京,简称作“宁”;“高枕眠”拢意“安”,包含恰切。
借代词与被借代词是同义的,均可在底上面上对露互扣,不必划定谁在底谁在面。借代词一般都是核心词,如果兼带别解成分入谜,便不易被人觉察,因此最好(并非一定)把它安排在谜底。
借代法是处置文字的手段,一般都作为其他谜法的辅助。像后例即属会意谜。又如“雨走征蹄”猜“蓦”,虽以“征蹄”借代“马”,却属增损类谜。像前例单用借代法成谜的毕竟少见。
55、【通义法】
谜中的通义,是指此词的义与彼词的义相通,如某人的名与他的字、号、职务通义,或某事物的名与它的异名、代称通义。像周公扣旦、孔子扣丘、诗仙扣李或白、坡翁扣苏或轼、甲乙扣东或木、子扣鼠,以及省名扣省简称等,都是直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通义词。它与借代法只差在相类与不相类上。试看谜例如下:
藏龙卧虎(猜字一)蜃
“龙”与“辰”、“虎”与“虫”都属通义直扣;“藏”和“卧”提示关联“蜃”字的结构。
秦皇意欲并六国(经济词语一)政企合一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皇”与“政”是帝号与人名通义,其馀的字融合无间,不挂剩义。
通义词自身一般不带别解,它依赖其他词义的变幻而另生妙趣。如“山东省日照”猜“鱼”字。“山东”与“鲁”通义,没有别解因素。由于让“省”下读,别解作“节省”,即“鲁”字省了“日”照,则成“鱼”字。就谜法而论,此谜当归属损减法一类。故通义法仅是直释文义的手段,常作为其他谜法的补充。
为了分清通义法与借代法,请看一例:“欲与天公试比高”猜“勾心斗角”。“天公”本指老天爷,这里经过转捩,别解作“天公将军”,才能扣“(张)角”。这就不是通义法,而是用的借代法。二者的区别在于互扣的是相类的词还是不相类的词。
兹将几种通义词开列于后,以供参考。(略)
56、【歇后法】
凡事物名称属偏正词组的,将此词组截分为偏、正两词,把对中心词起修饰或补充作用的偏嵌拟在面句中,?来扣谜底中的正词——中心词,这就叫“歇后法”。如以“梅花鹿”为例,“梅花”为偏词,“鹿”为正词。今引一谜加以说明。
风动灰腾梁(猜字一)岩
谜面语似说风把灰尘吹飞到梁上。其实它是用“风动石”(福建泉州奇景)和“灰腾梁山”(内蒙古东部的阴山山脉)两个名称,取“风动”、“灰腾梁”两个偏词组成题面句,将正词一“石”一“山”歇后构成谜底“岩”字。
旧谜有“楚之春申”猜韵目“三江”者,谜文似乎在详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实则指楚(楚江,即岷江)、之(钱塘江)、春申(黄埔江)三条江名。全谜扣合也是用的此法。
歇后法运法十分简易,底面诠释平庸枯窘,谜趣全无,所以多数情况下只作其他谜法的补充。
歇后法易与大笼法相混淆。“芙蓉花”一词,是词与词互相说明的复指词组。若以“芙蓉”扣“花”,是小概念从属大概念,应归大笼法。若以“芙蓉”扣“剑”(还可扣糕、江、湖、峰、亭等),那就不是概念的从属关系,而是用“芙蓉”限制、修饰后面的“剑”。这便是偏正词组。依此成谜才是歇后法。今举用歇后和大笼两法成谜的例子,以供试猜:
“富春归隐白头翁”,猜一字。
57、【挟前法】
此法都用典籍中的成句谋面。成谜时,又故意将前词隐藏不露,让其在底上申明。正因谜底挟带面上成句的前词,故叫“挟前法”。试看谜例如下:
不堪回首月明中(猜《孟子》一句)所谓故国者
题面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感旧》。原句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因为前面的“故国”一词卧底,所以谜底道明原句缺的前词是“所谓‘故国’者”。
其礼乐以俟君子(猜《论语》一句)如斯而已乎
题面句出自《论语·先进》。原句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谜中将“如”字作卧底。“如斯而已乎”,本是子路听了孔子说的君子修身之道后的问话,意即“这样就完了吗?”现把“斯”作“这个”解,专指挟前词“如”字,“而已乎”作语气虚助词,全句便成了申明题面所藏的前词“‘如’斯而已乎”。
从上面两例可知,挟前法只管题面成句前词的缺少,并由谜底作补述,所引的成句也只作为假借题面的形式。
挟前法的挟前词即是核心词,用其他词作抱衬时,都不必夹用对挟前词叫进呼出的成分,否则就变成了其他谜法。今仍以“不堪回首月明中”,改扣元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一句:“怀故国,空陈述”。此处对“故国”含有呼出成分,因而便成了“漏字谜”。(歇后法练习题谜底:鸿)
58、【漏纱法】
漏纱,意谓在纱筛的小孔眼里漏出东西来。谜法是“用古人成句漏出一字以关谜里,亦恰巧为主。”(《增广讔格释例·漏纱格》)今行谜即以此为准则。例如:
心比天高身下贱(猜《孟子·梁惠王上》一句)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谜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晴雯”判词中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句,漏脱“为”字。底句中“推”作推测解,不作推出去释。
天何如苍苍兮,地何如茫茫兮(猜电影演员二)张连文、于是之
谜面是由《芙蓉女儿诔》的“天何如是之苍苍兮,地何如是之茫茫兮”二句中,留“是之”卧底,再以谜底“张连文,于‘是之’”申明。
漏纱、挟前和歇后三法,都是漏脱题面成句中的字作卧底,所不同的是所漏的字在句中有中、前、后之分。此外,三法只道明所漏之字,不使用进补、减免之类的示意词。兹举一例“漏纱格”的旧谜以作说明:
嫂匍匐而行(猜《左传》一句)蛇出于其下
谜面引自《史记·苏秦列传》中的“嫂匍匐而蛇行”一句,故意漏了“蛇”字,由底“‘蛇’出于其下”申明。其中“出”字应释为“发生”在句下,不当解作“离开”句中,若作后一种解释,“出”即带“减免”成分,便同“漏字法”混淆起来。可见,熟悉示意词的应用,也就容易区分各种谜法了。
59、【姓同法】
《孟子·尽心下》:“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本是说讳名不讳姓的道理,现代谜家谢会心引用此语规范谜的扣合。他说:“有以名扣姓者,有以姓扣名者,亦有以别号、名称、生封、死谥互相黏合者……以名扣姓,自然确切;以姓扣名,辄可移置他人。”因此,以姓名制谜应遵守“姓同法”。
姓与名的关系,是一对专有的从属关系,具有固定性。但是,同姓者有不同名的,同名者有不同姓的,更有同姓名的人不同时代等情况,这是它的不稳定性。因此,它与一般的从属关系又不甚相同,故别立一法。试看下例:
则天皇帝(猜战国时封号一)武安君
“则天”是帝号,归姓入扣“武”。“皇帝”与“君”同义,“安”字起并联作用。又如:
达开入川(猜字一)泵
此谜详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因韦杨内讧而西遁四川的史实。“达开”以名扣“石”姓。“川”与“水”同义相扣,由“入”示意并合,终成“泵”字。
名置在谜面,姓放在谜底,是“姓同法”的规则。否则,便犯“倒吊”。但是,也有例外。如:“逢人说项”猜“陈佩斯”、“击鼓骂曹”猜“凌操”谜中,虽把“项”和“曹”两姓放在谜面,因它是专指唐人项斯和三国曹操,成了同一关系相扣,故不算倒吊。
姓同法运法简单明了,但如用于字谜,难免板滞;用在长句谜底上,方能显示其踏实明事作用。
60、【运典法】
凡将书籍上记载的故事作谜题,与谜底相互关应入扣的,叫“运用典故”,简称“运典法”。如直引书籍原文的,叫“据典”;仅撮其故事梗概的,叫“用典”。据典和用典都是运典,一般没有区分,有时只把据典的谜题加一引号,表示引用原句。试举例如下:
“碧眼儿坐领江东”(猜名词)自主权
题面句引《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回目。此为运用孙权承孙策遗命,坐镇东吴掌握江东之典。谜底“权”,指孙权。孙权生得碧眼紫髯,人称“碧眼儿”。因是直接引用原句,此谜属“据典”。
鸡犬超升(猜《水浒传》人物)安道全
据《神仙传·刘安》载,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临去时,馀药器置在中庭,鸡犬啄舐之,尽得升天。此谜用这一神话的大意拟成题面,所以是“用典”谜。底中“安”字别解为刘安其人。
据典和用典,也称书典和事典。运典谜把史实融合入谜,应是“典为谜用,谜有典证”,读谜学典两相佐长。但不能在底面上说同一个典故。如“负荆请罪”猜京剧目“将相和”,因其底面同说战国时蔺相如与廉颇和好的故事,这就犯了对头典。另外,也不能把书籍上无据的事,虚拟入谜,如“曹操出卖自己的灵魂”猜成语“以售其奸”,这就成了捏造事实的错典谜。
运典谜应是底面相互关应的,若只谜面举出典事,谜底不以典解的,则称“有典化无典谜”。如互易法中的一例:“恍见于吉之形散而复聚”猜“珂”字。谜面虽撮合《三国演义》中的孙策斩于吉后的事,而谜仅利用“于吉”二字的字形互离互合扣底。故此谜不能算运典谜。
61、【白描法】
张起南曾说:“有无典可用,纯用白描者,必须底面语意大方,扣合得当,方为能手。”后起谜人根据此语,便把不运典的成谜方法称为“白描”。“以其清空而不含典实者,亦曰白描”。(《邃汉斋谜话》)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之一,谜引以为法名。《增广讔格释例》释为“纯用浅说”。这类谜应是拟面通俗易懂,不加渲染;用底简明畅晓,别义显达;入扣触类旁通,一拍即合。此法择底拟面都比较容易,但要从素描淡写中见轻巧,见奇妙,却不易做到。白描法下的佳作,确也寥若晨星。今搜捡几例佳制,介绍如下:
比武招亲(猜口语)许胜不许败
题面通俗易晓。谜底“许”、“胜”与“败”的词性各有变化,成了只许配给胜者,不许配给败者。如此扣合“比武招亲”,便从平淡中解出奇妙的趣味来。
中指切脉(猜《水浒传》浑号)病关索
医师切脉,都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病者的手脉“寸、关、尺”上。谜题单说“中指切脉”,自然是对“病(者的)关(脉部位上探)索”。这是将通常医理入谜,纯用白描写来,扣合甚是得当。
看白描谜,应似读白居易之持,老妪能解。拟白描谜,题面出语宜求通俗,但应忌粗俗。《橐园春灯话》中说:“谜之雅俗巧拙,其关系全在择面。”“谜之表面不佳者,内容亦不足观。如西子不洁,人皆掩鼻。”如此数语,足当运用白描法时安之座右。
62、【正解法】
象形法中有拟实形,谐音法中有谐原音,会意会中也有直解字义。凡谜面与谜底有词相互作直解的,叫“正解法”。正解法是辅助谜法,它不能在谜中单独行使职能。如:
金和尚(猜《聊斋志异》篇目名)西僧
“金和尚”是《聊斋志异》的篇目。用“金”扣“西”,是天干相属配五行方位关系,谜中作通义处理,已因惯成律;“和尚”和“僧”乃是正解,完全是在文义上直释。由此例可见,正解法只能依附在其他谜法中相济成谜。
正解法若用在字谜上,即被化解直释成分。如“成吉思汗”猜“玩”。“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谜底“玩”字,拆开解作“元王”切题。这里“元王”已非“玩”字原意,已化解了单纯正解直释的直遂之弊。
正解法的谜不易出趣,却能出巧。如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题面,猜杜牧诗一句“绿树莺莺语”。“绿树”大拢“翠柳”,平平带过;“两个黄鹂鸣”扣“莺莺语”,虽把“莺莺”一分为二,却也离不开正解说合,所以未免缺少谜趣。然而两句唐诗粘合如此熨贴,岂非难得的巧合么?这就要另眼相看待,才不负作者的一番用心。
总之,正解法以自身对词义的直释,时见夹杂在许多谜中,但它与通义的异名不甚相同,故备存一法,以补谜法之漏。
63、【换算法】
换算法是会意谜中的特殊谜法。它依据题面上提出来的数量词,通过逻辑运算推出谜底中变换后的同等答数。如“斗”猜中药“百合(异读gě)”,是以谜底求出谜面的数量;“狡兔三只”猜“究”字,是以谜面推计谜底的总数。两者相较,以底求面要比以面说底生动。兹举一则通俗谜为例:
150000丈(猜字)踵
我国市制,150丈等于一里。谜底“踵”拆成“足千里”三字,变换“千里”之数,正求出十五万丈的足数。又如:
五十四岁(猜宋人名)陆九龄
“陆九”两数相乘,依据乘法口诀得“五十四”之数。“岁”扣“龄”自明。
从上两例可见,换算法谜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将数量(词)显露在谜面,而且谜文简洁明了,不事藻饰,这就很容易被人推算出究竟来,以致显得枯槁乏味。倘能巧藏数字和加强题面迷惑,也能弥补这个弱点。如:
董(猜毛泽东词)屈指行程二万
“董”字巧合“艹千里”。“艹千”合“二万”数,“里”与“行程”同义。“行程二万”已把“艹千里”算清楚了,而“屈指”,则反映出“董”字中不易被觉察的数字需要细心推算。二字潜入无形,凌空排出,独得神韵。
另有一种纯用算术口气成面的,如“六一下加四,除八进十二”猜“童”,法是增损,不像换算,则是“算术格”。
64、【句断法】
有一则笑话,说当初一个吝啬财主延请一位学究来家教儿读书。关于待遇问题,学究起草了一份没有标点的文书。财主接过来一看,只见上写“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无白干黄酒也可,唯青菜萝卜万万不可少,不得薪金。”不觉心中大喜,即签字画押,并订定一年期限。于是每日在吃饭时供给青菜萝卜之类菜蔬。三日后,学究拿文书与财主论理。他说自己写得明白:“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无白干,黄酒也可;唯青菜萝卜万万不可;少不得薪金。”结果,财主自认晦气,只得厚待学究一年。
这个笑话中的断读法,也正是谜中惯用的法门,叫做“句断法”。即《评注灯虎辨类》中的“题面顿读”。试看下例:
何用别寻方外去(猜谚语)久病老医官
题面撷取唐代韩翃《题游仙观》诗中的一句,原意是不必另去寻找神仙的所在。这里在“方”处断读,并别解作配药的方子,谜底便成了对题面的解答句。谜文因而把不用去求仙的诗意,化为不用外出去寻方子的谜意。
现代谜家谢会心对“题面顿读”能使句义变化,曾作了生动的比喻。他说,药材经过炮制去其偏性,能使成精品;原丝经过濡染变其素质,能光泽色相。事物的这种道理,与制谜的技法也是相通的。所以,对于这一法门,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65、【加注法】
《增广讔格释例·缀珠格》:“旁缀别注,关切谜意。”此即现今的“谜面加注”。请先看一例:
连翹(二分去心炮制全)(猜字一)遶
括号内的字即为别注语。“二分去心”是指从“连翹”十字分别去掉中心的“车”、“羽”两个字素,“炮制全”提示“辶”、“堯”合成“遶”字。此谜如果抹掉括号,使别注语紧接“连翹”后读,便成了一则增损法的谜例。可见,此例“旁缀别注”乃是故意的装饰。且再看一例:
妓(莫照本意商)(猜《西厢记》一句)休猜作路柳墙花
“路柳墙花”借代“妓女”,谜取借代法互扣。“休猜作”由别注“莫照本意商”扣成。此例的加注语恰好补足题面扣底不完的缺陷。
从上两例比照中可以看出,后一例的别注才是题面的真正组成部分。它作为提示语,很具迷象;作为对题义的补充,又带有实义扣底。由此可见,与题面同时入底关切谜意,是加注法的特征。
制谜如乱用加注法,则显得成谜过于繁琐。如:“褐(此谜出丑)”猜《儒林外史》人名“牛布衣”(可去加注,改标“落帽格”),“重排阵容添新人(此谜无新意)”猜电影目“车队”(可去加注,改“重排阵容添一人”),“皇帝的新装(此谜无新意)”猜“袭”字(此谜的“新”字不可改,可去注改目,猜《三字经》“王莽篡”)。凡此之类,把加注法作为“衍销法”,是多么不可靠!
66、【倒吊法】
1957年出版的《打灯谜》(余真著),初次提出“倒葫芦”一词。原指把“别解”词错置在谜面,并举“不老实”猜“长生果”为倒葫芦谜例。
“倒葫芦”或称“倒吊”、“倒吊葫芦”。据余真先生说,此词是借博戏“马吊”中的术语而名。如今之所谓“倒吊”,已撇开它原来“别解错置”的含义,专指两词的从属关系在底面上的错换,即把概念大的词安在谜面,概念小的词置在谜底。这样,便犯了倒吊之病。虽则倒吊被视为成谜大忌,但也有被人认可的谜,这就成了“倒吊法”。试看谜例:
固体气体液体(猜饮料)冰汽水
“冰”属固体物质,“汽”专指水蒸气,属气体物质,“水”属液体物质。这就非常明白,谜面中固体、气体、液体所包含的并非只有冰、汽、水,亦即后者应从属于前者。而按照成谜规则,小概念应在面,大概念应在底。此谜恰恰错置,应当说是违反了成谜法则。
法虽相悖,但以理论之,此谜还是成立的。因为谜面所显示的三个大概念,并列组句,又无其他词混扰,这就给人提出了类比条件,让猜者在一定的射域范围内,从类比中推出“冰汽水”来,并很得巧趣。如果将此谜的底面置换示猜,便没有一丝儿谜味。所以不能单从词的概念大小来确定谜的形式,而应从谜的扣合关系上来考虑谜的结构。
倒吊法一般都使用于并列句中,是以词的类比、推理为依据的谜法。从字(词)的音、形、义上很难考察它的具体运法形式,只有从大小概念之间才能认识它的法规所在。
67、【清面法】
题面上有字没有踏实谜底文义,这个衍字又能用注销词叫出的,叫“清面法”,即“注销法”(法在底用的称“抵销”),也叫“题面叫出法”。
《两般秋雨庵随笔·灯谜》载有:“赋得‘偃武修文’(得闲字)”谜。此题面仿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考试试贴。本以“赋得‘偃武修文’”为题,“得闲字”是规定押“闲”韵。谜中却把“得闲字”别解作:“得”是闲字,申明不必入扣。馀文将“赋”字偃匿“武”,剩“贝”;再修一“文”成谜底“败”字。此谜虽属增损离合,而“得闲字”三字却正为题面清除了衍字,成了注销法应用最早的谜例。下面再看注销法在成句和拟句中的用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猜数学名词)相似三角形
题面是取自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前“凤凰”二字由后“凤凰游”明作注销,题面馀“台上”,指“厶”,而其形状恰恰“相似三角形”。此谜从成句中得自然注销衍字之巧。
“梅香,泡茶。”“晓得,去泡哉!”(猜《千家诗》一句)春到人间草木知
前句的“泡”字,被后句“去泡哉”叫出后,题面馀“梅香”,会意“春到”;“茶”拆析成“人间草木”,“晓得”以义扣“知”。此谜在拟制谜面上得巧嵌注销字之妙。
《增广讔格释例》中有一“拨云见日格”,故意在题面上回互其辞,多次使用注销词,才露真正扣底的题面文义。如:
此说万万不可,彼说万万不可。究竟无彼无此,亦无说不可(猜《聊斋志异》篇目)四十千
谜面前两句的“此说”、“彼说”和“不可”,均被后两句注销一尽,馀四个“万”字,恰成了“四(个)十千”之数。此制诚如格名所言,犹若拨开云翳现红日,足见制者匠心。清面法主要是注销衍字,清理题面,自身并无直接影响谜底的扣合。
68、【删句法】
凡引用较长的文句作谜面,又嫌其混扰主题,不得不删繁就简,这叫“删句法”。
有一则旧谜,以《孟子》开篇的“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作谜材,制者因感其用语太长,于是改作“‘王曰:叟’三句”为题,猜《千家诗》一句“知汝远来应有意”。由此也避免了底面中“远、来、有”三字相犯。这是删句法的用法之一。
《增广讔格释例·孝先腹笥格》有一例,题面是“浮云红叶之间”,猜底《论语》两章:“子曰:加我数年……皆雅言也”。“子曰:加我数年”的前一章末句二字是“(于我如)浮云”,“皆雅言也”的下一章首句首字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旧读shè,故用“红”示意圈读作yè。“之间”二字提示“浮云”和“叶”之间的二章文句。此例先删去原文二章,再巧妙敷设题面,重又提出猜射原已删去的二章亚。这是删句法的用法之二。
删句法所删的是句,而不是注销字和词,因此与注销法不同。删句法的技法是剪裁文章章句,使之能组句成谜面。虽然前例中有“(‘王曰:叟’)三句”,后例中有“(浮云红叶)之间”的附加词,也都是对猜者而言的提示语,而题面的文义并不与谜底直接扣合。其剪裁粗而不细,运法简而不巧,一般谜人都不喜用此法拟制题面。
69、【标点法】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辞海》)制灯谜也使用标点符号。由于谜面多用一个单句,由于有些谜句含义双关,如照文意应用标点,反而会影响谜意,因此许多谜用不上标点符号,能用得上的只有一部分。
开始注意在谜中使用标点符号,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当时谜界曾对引号的用法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设想。虽有一番争议,终究异调不同吹,难成定论。历经近十年的实践,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基本上已有了统一的认识和规范。
首先,把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作为谜文中标点使用的准则。使用时,要体现谜文句子的鲜明性、准确性,充分发挥它助句入扣的功能。具体使用方法是:
用于引用成句做谜面时,其文意必须入扣底义。如“开到荼蘼花事了”猜“毕春芳”,系引宋人王淇《春暮游小园》诗句。此句说荼蘼开后,一春的花事已终,扣底“毕春芳”,正解题义,面句可用引号。“《孟德新书》”也以本义入扣“操作”,所以面句也可以用书名号。凡非以本义入扣的,均不使用标点符号。
用于分句时,或以两种谜法成谜,必须分开说明者。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猜泊人“林冲”。前句用拆字,后句用会意,句间可用逗号。如用诗词一首为题面,其标点类同此种用法。
凡谜文句尾,按习惯都不加标点。并列的词一般不加顿号,只须在词与词之间稍留空间即可。冒号、省略号、间隔号视谜例情况或省或加。
从前述各点看,标点符号是辅助谜文的标识,但并非完全以自身的用法职能介入谜意。因此,正确掌握标点符号在谜中的用法,是保证谜文不受干扰,谜法不让刮乱的条件。
70、【综合法】
凡在一谜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谜法成谜的,统称“综合法”。如:
枪林弹雨压轻舟(猜字)懋
这则谜以“枪”会意“矛”,以“林”与“林”同形相扣,以“弹雨”象形扣心上三个“、”,以“轻舟”象形扣“乚”,“压”示意关联句子。此谜用了会意、同形、象形三法,将“矛、林、[三个、]、乚”四个字素组合为“懋”字。这是综合三法成谜的例子。
为了说例方便,以下都引字谜为例,并在谜后简单点明其综合运法情况。
节约一点,过好日子(绚)[损减、增加]
多少心血得一言(谧)[借让、增加]
空山栖止独斯人(齿)[损减、合形]
人人树立四化志(德)[更形、嵌空]
挖掉苦根翻了身(卉)[损减、倒卧]
梧桐半落清霜后(霖)[三次损减]
环山四面好耕耘(田)[重合、提义]
南北山头多墓田(窟)[合形、会意]
丹心一直图为国(匡)[二次增加]
推心置腹结同心(佶)[三次示形]
如今女排翻了身(含)[损减、移位]
夺过鞭子揍敌人(做)[离合、增加]
杀头犹似风吹帽(爻)[示形、损减]
山田重叠搂云端(画)[重合、增加]
山里乡乡变了样(幽)[合形、疑似]
风雨空中雁阵斜(佩)[损减、象形]
柳眼半舒卿见否(相)[半形、损减]
板桥曙色添牛迹(星)[象形、合形、会意]
六桥如画艳阳里(冥)[合形、象形、会意]
三、底面扣合法门
如果说改造谜底法门是使谜出趣味,拟制谜面法门能使谜出迷味,那么,底面如能扣合得巧妙,就能使谜渗出韵味来。谜的扣合有正反顺逆、上下启承、乘除消补、推因求果、注音释义等法。其法全从底面扣合间见其互为击动,迂回绕转,生化变幻之妙。
造底法门和拟面法门是指置底面句上的具体技法。而扣合法门则从底面扣合的整体上观察它的相互交融关系。因此,了解底面扣合法门,便可领略灯谜结体的大概。
71、【正面会意】
凡在别义基础上谜底对谜面作析解的,叫“正面会意”。此类谜,表里关映浑成天然,庄重明达,所以张起南称用此法成谜,“为最正大,亦最普遍”。
正面会意法,虽都以正面解谜,但因会意角度和取义内容不同,也有不同的解法。如以“《孟德新书》”为谜面,猜唐代诗人“曹著”,或猜生产名词“操作”,两者的猜射范围虽然变换,但仍从《孟德新书》的性质上猜,同是“曹(操)著(作)”。另有一例就不同: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猜宋词人)贺方回
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猜《聊斋志异》篇目二)小二、顾生
上两谜取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同一诗句作谜面。谜①从诗人的感慨处取谜意,说贺知章多年在外做官,直至辞官后还乡,以致儿童见了他也不认识;谜②只在本句取谜意,别解作两个儿童相见各不相识。两谜虽都用正面会意,但因取意不同,解谜也就不同了。
请看以下几则从不同角度取意成谜的谜例:
千乘之国(猜明末人)侯方域[释义]
曹操(猜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通义]
解衣衣我(猜春秋人)韩穿[据典]
相见恨晚(猜京剧目)遇太后[述事]
诸葛一生(猜战国人)慎到[个性]
反哺(猜《红楼梦》人名)乌进孝[特性]
阎罗宴(猜《聊斋志异》篇目)鬼作筵[性质]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猜凭证)出门单[状况]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猜古生物)恐龙[状态]
滕王高阁临江渚(猜成语)近水楼台[境况]
举手摘星辰(猜机械名)轻便抓斗[动作]
安眠药的功效(猜常言)解决困难[功效]
天梯(猜数学名词)无限级数[程度]
设阱(猜成语)等而下之[作用]
72、【反面申明】
《评注灯虎辨类》:“天下事理,往往正言之不堪动听。何如反言之,转能显豁。”故谜有将正面的事从反面作说明的,叫“反面申明”。这类谜的底面上要求起码有一对同义(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互作比照,并有一个否定词在谜面或在谜底上起“否定”一方的作用。如:
不登大雅之堂(猜礼貌用语)光临寒舍
“登”与“临”、“堂”与“舍”是近义词,在底面上互相比照;“大雅”与“寒”是反义词相对;“不”是否定词,否定了“登大雅之堂”,则自然“光(单只)临寒舍”了。此例是将否定词露在题面,容易被人窥测谜的运法。另有一些谜则把否定词放在底上。如:
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不念旧恶
“念”别解作念书的念后,与“读”同义,二字在底面上互作比照;“新”与“旧”、“好”与“恶”各成反义词相列;“不”是否定词,放在谜底。“念旧(书)恶(坏书)”便委婉地回解了谜面。
同义(近义词)相应,反义词相列,否定词相斥,是反面申明谜的特征。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属此法。
73、【对面写照】
用一对非同义、非反义,却是相属类的词,分别在谜底和谜面上互为因果,互作对应,以充分体现它写此意而言彼情,此法谓之“对面写照”。如:
今日俸钱过十万(猜成语一)先天不足
谜底“先天”别解为前些日子,与谜面上的“今日”作相属类的词,在底面上互为并列,互为对应。题面仍用唐代元稹《遣悲怀》诗的原意:今日有很多的钱。由谜底“先天不足”反衬出“往日的钱不足”,这便更显出“今日钱之‘过’”。
此曲只应天上有(猜五言唐诗一句)斯人不可闻
“斯人不可闻”全在对面反衬,这就更突出“只应”(在天上才有)二字。
74、【旁面提义】
谜底不从正面回解题面句义,而从旁面说明它的意思的,叫“旁面提义”。此法要求有一对相属类的词,分别在谜底和谜面上互作相承关系,并用以表达全谜文义。如:
金(猜成语)行将就木
《白虎通·五行》:“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金下是木,联接相承;以“行”提示“金”和“木”同属五行。因而,谜底从旁面说明“金”属五行,将靠近的是“木”。此例的谜底由下而承上。
夏后氏(猜江西县名)上高
上古的禹,国号夏,也称夏后氏。这里将“夏后氏”别义作夏姓以后的姓氏。按《百家姓》的第三十九句“高夏蔡田”,“高”在“夏”上。故谜面以夏后之姓氏作提问,谜底的回解,便从旁面答以“上(之姓氏是)高”。此则谜底是由上启下。
“旁面提义”是相属类事物间的联系、相承,“对面写照”是相属类的事物作对面写照,故两法有所不同。
75、【两面夹击】
谜面安排两个相属类的词,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夹击谜底中相属类的词。这类谜必须有三个相属类的词并列在底面上,另有一对反义词作“周旋中规,折旋中矩,直如常山蛇首尾相应之势。”(《评注灯虎辨类·两面夹击》)例如:
瞻前顾后(猜成语)中无定见
“前”、“后”与“中”三词相属类,分别在谜面和谜底中作比照;“瞻、顾”与“无定见”是反义词,互为对应。此谜的题面只肯定“瞻前”和“顾后”,夹击谜底时,则说“中无定见”。
左右皆曰不可(猜词汇一)中肯
题面句出《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此谜中“左”、“右”、“中”三词相属类,在底面作比照;以“不可”与“肯”作反义对应。此谜用左边和右边的都说“不可”,来夹击中间“肯”。
下上其音(猜杜甫诗一句)中间作者寂不闻
“下上其音”句出《诗经·邶风》。“下”、“上”与“中间”三词相属类并列,以下音和上音夹击中间“寂不闻”。
“两面夹击”比之“反面申明”多了一个相属类词,少了一个否定词。同相属类的词,一般都用方位词担任,这样才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76、【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的谜,谜面都取材于诗、文中的句子,扣底时凡能击动原诗、文上句文意的,叫“承上法”;凡是击动原诗、文下句文意的,叫“启下法”。如:
家祭毋忘告乃翁(猜报名一)宁夏日报
题面句出自宋代陆游《示儿》诗,是说家祭时别忘记告诉你死去的爸爸。告诉什么呢?便是诗的上句“王师北定中原日”。此句文意化作谜底“宁夏日报”(即宁靖华夏那一天报给),恰巧“承上”切题。
庆父不死(猜电影演员二)鲁非、全静
春秋鲁国庆父为患,鲁人欲诛之。仲孙曾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题面只说“庆父不死”,便自然衬托、击动下句“鲁难未已”(鲁国时刻不得安宁),故文意化为“鲁非、全静”,恰能“启下”切题。
用承上、启下法成谜,都能专实题旨,扣合紧密,很难在题旨上更移原意。过去谜人认为,它是在特定的诗、文内拣句,撮其文意要旨,构成特殊的结合体。因而,传统上也称它为“章旨法”。
77、【推果求因】
依据谜面所述的事实,作为一种结果提出来,由谜底分析它的缘何关系,或说明它的原因,此种谜法叫“推果求因”。如:
花的变化(猜草药名)省头草
此谜用美术书名作面,经别义后作“花”字变成“化”字解。此即告诉大家发生情况之后的结果。谜底是对“花”变成“化”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花”与“化”的形体上作比较,从类似联想中推出“花”字省去了头上“草(艹)”的关系来。所以其因便是“省头草”。这是说明因果的例子。承上、启下、章旨等谜法,也含说明因果关系。
姓张的,姓李的(猜口语)老三老四
名与姓是特殊的从属关系,一般都把名放在谜面,姓放在谜底。如果位置颠倒,便很难从面上的姓去推断出谜底的名来。此谜题面并列两个姓氏,扣底“老三”和“老四”,是凭借着习惯称呼“张三李四”,故意把姓与名颠倒安置在底面上。猜此谜,须把“张”和“李”作为相接近的事物联想,才能推出谜底来。这是推论因果的谜例。如倒吊法、字字双、乘除演数、逆转顺扣、归纳扣合等谜,都含推论因果关系。
当年若赂毛延寿(猜电影片名)王中王
题面句取自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咏史三首》中。据《西京杂记》,汉元帝使画工毛延寿等画后宫美人,以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贿赂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遂不得幸。事情本是没有贿赂毛延寿,谜题却作假定:“当年若赂毛延寿”,则必定“王”(汉元帝)看中“王(嫱)”。此谜是假定因果关系的扣合。
因果关系的谜,大致有上述三类。
78、【分扣切底】
凡谜面句以几个层次扣底的称“分扣法”。有的是用一个单句中的词一一扣底,有的用几个句分别扣底。用单句中的词扣底的,多见于北派会意扣字。如“云里轰轰星斗明”,猜晋人“雷焕”。“云里轰轰”指“雷”,“星斗明”会意“焕”(“雷焕”不能组成词意回解题义)。而常见的分扣谜例,都用几个分句扣底。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猜成语一)风平浪静
谜面撷取王维《使至塞上》诗的颈联,以上句截扣底句“风平”,下句扣“浪静”。
童子六七人,复有友五人。只道三人中有人,谁知道还有二千五百人。(猜古美女名一)李师师
“六七人”加“五人”,共十八子,扣“李”字;《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而“三人中有人”扣“师”;古代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故末句也扣“师”。此底分三截入扣。
有用连句分别扣两个底的。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猜字二)房、肤
谜面撷取杜甫《春宿左省》诗两句,解底时便撇开它的原意,从形意上释字。上句以“丶”象形“星”,到了“万户”二字的中间(二字上下位置移动),才成“房”字;“九霄”会意“天”,“多”指“天”上多出一些而成“夫”,加“月”相傍,便是“肤”。这是分扣同一射目的两个谜底。倘若谜底能自成对仗的,即是“双谜”;不成对仗的,则属分扣。
分扣法如能用得恰当,还可以纠正“断句”之病。参见“分咏谜”。
79、【提示类对】
根据谜底句的字或词,拟制与此字或词相对应的题面,并附加类对词关联底面,这种谜法叫“类对法”。如:
与牛僧孺作对(猜《红楼梦》人名)马道婆
此例引自《跬园谜刊三种》。牛僧孺,唐大臣,穆宗、文宗时曾为相。他与李宗闵等结为朋党,同李德裕为首的一派斗争几十年。当时与他作对的人很多。题面上“作对”含义双关,在谜中充当了类对的关联词,以提示“牛”与“马”、“僧”与“道”、“孺”与“婆”并立相对。
东道征联(猜《聊斋志异》篇目)西僧
“东道”本指款待或宴客的主人,这里则由“征联”提示它与底句类对。“东”与“西”是方位词相对,“道”与“僧”是普通名词相对。
如将类对法的谜底句改作题面,将题面句挪到谜底上去猜,便与“求凰格”谜相同了。因而此法也可称“反求凰”法。
80、【解答章旨】
解答章旨,即章旨法。此法是把文著诗篇,或把文著诗篇中的一个章句,撮其要语,提出大意,让人说出其宗旨要义,犹如文章开头的按语,说的是内容提要。如:
醉翁亭记也(猜诗韵目)二十一箇(个)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散文,“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又由二十一个‘也’字构成反复咏叹句式”。谜中拿此篇名设面,并妙用一“也”附后,似乎作语气助词,实则提问这文章当中的“也”字。“也”便成了全谜的题旨,由谜底答出是“二十一箇(个)”来。这是选择一个字求解的例子。又如:
浮云红叶之间(猜《论语》两章)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的“饭疏章”末尾是“浮云”二字,“叶公章”的首字是叶(古地名,旧读shè,用“红”提示圈读yè)。此谜射目说明猜《论语》两章,便是“浮云”与“(红)叶”之间的“加我章”和“子所章”的两段文字。这是由底补述整段章句的例子。
上述两例比较特殊,一般的章旨法谜,大体如下例:
“王曰:叟”三句(猜会计名词)企业利润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题面所说的,即此三句。而三句的大意,是梁惠王问孟子有什么利国兴盛的道理。谜底“企业利润”,别义作:梁惠王企望本国事业的利益,正可以申明这个章句的要义。
章旨谜类同问答谜。如“‘舍南舍北’见何诗”,“顾客至上”,谓在(杜诗)《客至》诗句上。这是章旨谜,但也像答问谜。
81、【设问求答】
题面句设问,谜底句承题解答,一问一答有“脱口而出,无求甚解”之意的,叫“问答法”。如
何谓正视(猜成语)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本说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决不能退缩回顾。这里别解“无反顾”三字,作为不是回过头看的“义”,这便婉转的回答了题面“什么叫‘正视’”的问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猜成语)对答如流
题面撷取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中的一句,下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谜底“对答”为自然衬句,针对题面所问;“如”贴切“恰似”;只一个“流”字便概括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答题言简意赅,很得“无求甚解”而让人遐思不尽的旨趣。
问答谜的题面多具提问口气,而谜人则千方百计地在遣词造句时避免提问的迹象。有一则谜,借用数学名词“三角几何”作谜面句,猜《水浒传》人名[折巾格]“阮小七”。它是利用“几何”二字的词义别解,设问求解“三角”是多少。谜底则按折巾格法要求,将首字“阮”折去一边,读作“元小七”,意谓(“三角”)是一元短小七角。此“几何”的词性变用,便不是明显的提问语,因而更增加了谜味。
问答谜也属会意谜。因为底面特设问答词互作呼应,如文章中的问答句,也似诗中的流水对,一扣一击,谜趣颇为浓郁。
“解答章旨”和“承上启下”两法,也有一定的问答成分。
82、【申明通义】
《评注灯虎辨类·底句申明通义》:“于两项分见之句,当由下句解释上句,然后关映题面,便觉水乳交融。”此法犹如前人读书时,对每句的字义进行训诂,以申明其义,务使人人明白所释的道理。这类谜的谜材不易索检,制作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再者谜法久疏,佳例少见,故仍引原例介绍如下:
上天下地(猜“四书”二句)仁在其中矣——仁也者人也
《幼学故事琼林·天文》:“天地与人,谓之三才。”题面上设“上天”、“下地”,两厢夹击谜底前句“仁在其中”。据《说文通训定声》:“仁,假借为人。”故后句训“仁”即“人”,以申明三才乃上天、下地、中为人。
非礼勿听(猜《论语》二句)必闻其政——政者正也
题面句出《论语·颜渊》,是说不合乎“礼”的声音,不要去听它。此“礼”作为“正”解,以扣谜底前句“必闻其政”,因政与正通,故谜底后句训“政”为“正”。全谜释作:“非礼(的)勿听”,则所听闻的必然是正礼之声了。
此法的后句专为训诂前句之字而设。今谜虽然也有古通文字在谜中扣合,但已不再是申明通义的关系。如前两例完全可以删去后句,作“古通法”成谜。此法已成陈迹。下面列举几则今日代替此法的谜例,以供参考。
政(猜古书句)正字通
注:“政”与“正”通假。
许(猜中药名)白马通
注:《本草·马》:“时珍曰:马屎曰通。”“言”扣“白”,“午”扣“马”,以文义相通。
道谜(猜古书名)白虎通义
注:“道谜”是宋时猜谜的一种方式。《白虎通义》为东汉班固等编撰。此以“道”与“白”、“谜”与“虎”通义相扣。
83、【乘除演数】
谜底依题面之数,经过一番换算,得出与其同等数量之值,称“乘除演数”。如:
五尾(猜诗韵目二)六鱼一送
“五尾”是诗韵上声部韵目名之一,借作五尾鱼释。谜底换算成:六尾鱼送去一尾,结果与题面“五尾”数量相等。
此类谜法所取的谜材,大都是数量词,特别在诗韵中取带数韵目成谜最多。兹录若干,以作参照。
一帖失灵(猜诗韵目一)十九效
三失伍(猜诗韵目二)十一队、八齐
赫(猜诗韵目二)三绛、一送
十五合(猜诗韵目二)七遇、八齐
一再保留意见(猜诗韵目二)六语、三讲
一个不当(猜诗韵目二)五物、四质
一个不遂心意(猜诗韵目二)十五合、十四愿
呆头三(猜诗韵目二)二十一箇、十八巧
两块铜番钱(猜诗韵目二)十三元、十一真
六匹(猜诗韵目二)二十一马、十五删
84、【归纳混扣】
谜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组成联合词组,谜底句依这些词语的数目及其共同含义进行归纳说明,这种谜法叫“归纳法”,也称“混扣法”。如:
鳏寡孤独(猜凭证)四联单
《孟子·梁惠王下》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谜撮其“鳏寡孤独”四词列作题面。谜底“四”概括词数,“单”字归纳此四词之义。与此谜取法相同的还有“函札信简”猜契约名及数“一式四份合同书”。
上游、中游、下游(猜无线电名词)三波段
“三段”概括题面词语数,“波”归纳说明三词的义。
题面用并列词组成联合词组,易被精细人看出破绽。有些谜人便注意巧拟谜题,力求弥补行谜的缺陷。如有一谜用两个电影演员的名字挂面:
陈述白云(猜电器名词)四声道
陈述和白云虽是电影演员名,也可理解为四个单独的词,并由“四声”概括,与“道”通义扣合。此谜用了藏词方法,比前例就显得乖巧。
这类谜中,也有不用数词归纳说明题面的,如:
点横撇捺(猜四字常用词)总而言之
点、横、撇、捺四种笔画构成了“之”字的形体。但谜中没有举出这些笔画的数目,而以“总而言”加以概括。
下面再附录一些归纳混扣谜例:
期期艾艾(猜《三字经》一句)三百载
大饼油条豆腐浆(部队用语)早点名
无偏无颇无反无侧(猜字)罡
“赤橙黄绿青蓝紫”(猜国名)以色列
85、【击面双义】
凡“以底说面”的谜,越能说得透彻,谜趣越足,越见巧妙。击面双义法是谜底对题面的句义,用两种不同的意思进行解释。故用此法成谜,常见佳构。如有一则旧谜:
闻(猜《孟子·尽心下》十句)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
谜底的上句释“闻(wén)”为听闻,意谓耳闻为声;下句释“闻(旧读wèn)”为臭(同嗅)闻,鼻闻为嗅的意思。这两种解释从人体两种器官所产生的感觉来反击“闻”的含义,说得入情合理。今人也有一例:“白”猜《前赤壁赋》二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上句说听见的是“说白”之声,下句说看见的是“白色”。其扣合方法与上例相同,成谜各有千秋,一样讨好。又如:
鹊(猜《西厢记》二句)果然是神针法灸,难道是燕侣莺俦
“鹊”,一作“扁鹊”解。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战国时的医学家,故谜底上句说“果然是神针法灸”。下句“燕侣莺俦”,是补述“鹊”与“燕、莺”同为飞禽。两句各自作不同的释义,可谓备说周详,自不空泛。其中尤以“难道是”三字出语空灵。此类谜中的佳作,正如《评注灯虎辨类》说的,其“神妙处,直如双管齐下”。
86、【双义扣底】
题面扣谜底,一般的谜都是一次性互释词义。双义扣底法是“以面说底”的一种方式,其题面说底必成两句,即对谜底中某个字要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含义进行解释。试举例说明:
或说属狐,或言类犹(猜陶潜《移居》诗一句)疑义相与析
题面语两句,似乎在分辨“狐”和“犹”两种动物的形。实际上借二兽性情来释“疑”字的义。《埤雅》:“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说文通训定声》:“犹豫二兽皆多疑。”故谜中以“狐”和“犹”释“疑”义,并由“相与析”笼括题面“或说”、“或言”两个句意。
你说你的事,我走我的路(猜交通宣传语一句)各行其道
谜底上的“道”,本作道路解,此谜题上句释它为“道白”,下句才按本义释。因有“道”的不同解释,底中“行”字也随着变成“行使”和“行走”两义。
受得十分义,相酬必力争(猜数学名词)互为补角
题面上句的“十分(的)义”,从币值上与“(一)角”相同;下句据《后汉书·隗嚣传》:“角力,犹力争也”,把“力争”释作“角(斗)”之义。“角”的两义,因为“受得”和“相酬”提示其互为相补,使谜得以全扣。
双义扣底法吸取了“分扣切底”和“合咏谜”的某些特点,但不完全相同。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猜成语“各行其是”,形式上似为双义扣底;从内容上看,题面的两个“有理”,并没有以“双义”去解谜底中的“是”字。所以,此谜形似“分扣切底”,实是一则“合咏谜”。
87、【面为底圆】
凡将谜底句作为某个字或人物、事物来联想,又感到句中少了某些因素的,再由谜面申明添补来自圆其说的,叫“面为底圆”。如:
更加便利(猜字)俐
如将“俐”作“便利”看,尚缺“更”字。故谜面上申明“更(字)加(入)”,才是“便利”。这是为底字补明圆说的例。又如“不置可否”猜“呵”,“或说多子为好,或说少生为妙”猜“女”,也都是用此法成谜。
有了儿子便是老子(猜食品名)木耳
此谜把一般称呼“老子”,别解为专指古人李耳。如将谜底“木耳”视作“李耳”,则缺“子”这一字素。故谜面用“有了儿子”申明当补进一“子”,这样便适成老子李耳了。这是为底假设人物的补明谜例。
以上两例都是为底补字素圆谜,另举一补字圆谜的例:
此公后至,乃鹿门隐士也(猜《三国演义》的名)庞德
三国庞德,乃陇西名将,人称“白马将军”。谜面说的是后汉庞德公,荆州刘表屡次请他出山,他却甘愿与妻子同耕不仕,后隐居湖北襄阳鹿门山,人称鹿门隐士(唐孟浩然亦隐于此)。而后“鹿门山”便成为诗人咏栖隐的代名词。谜面前句为谜底提示,后面来“公”字,即是“庞德公”。
88、【底为面圆】
“面为底圆”是谜底缺字由谜面申明补缺的自圆其说谜法。而“底为面圆”,恰正相反:题面上的词假定作某字、某事物或某人物名联想时,其中缺少的字或字素,由谜底来补缺圆谜。如:
余(猜财会用语)存入一笔现金
题面“余”字,若假定作“金”字,尚缺“一”这个字素。于是谜底为谜面的“余”圆说:如果存入“一”笔便出现“金”字。这是为假定补明字形的谜例。另如“尹”猜“进口连衣裙”,“吧”猜“加(+)纳、古巴”,都是用此法成谜。
至于“一”猜“此日登临曙色开”,谓此“日”登“一”上成“旦”,再以“曙色开”提示“旦”的义,则类同以下两例。
八十五(猜电影片名)月到中秋
“八十五”是个数字,这里将它假定作中秋节“八月十五”来联想,中间还缺个“月”字。谜底申明“‘月’到”才是“八月十五”,即“中秋”。这是为假定事物补明的例子。
太公(猜《水浒传》人物二)史进、时迁
“太公”是一般称谓,暂将它假定作“太史公”(汉司马迁,人称“太史公”)时,中缺一“史”字。谜底“史进时/迁”,意谓:“史”进入时,便成了“(司马)迁”。通过谜底补缺、谜面的普通名词“太公”被变作专有名词“司马迁”。
“底为面圆”的扣合方法与“面为底圆”相同,不论底上、面上那一方有假设词,必须与另一方联想的字、事物、人物形成通义,以便两厢呼应。有此基本条件,才能有目的、有对象地申明补义。
89、【反复补底】
凡谜面句从各个侧面对谜底反复扣合,补明其义的,叫“反复补底”。用此法成谜,一般多是双句式,并用增法补字说底。如:
居心不善,有口难言(猜字)亚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猜字)覃
用心还是记不牢,抬目反而看不见(猜字)亡
也有用多句式,或以形,或以音,或以义说底的。如:
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能走天下。(猜字)也
此谜用题面四句说谜底字“也”。有“水”成“池”字,就可养鱼虾了。“可养鱼虾”是对“池”的作用的提示。以下有“土”成“地”字,有“人”成“他”字,有“马”成“驰”字,都是以字形增补说字。各句里还分别用“可种庄稼”、“不是你我”、“能走天下”作提义说明。
羊来羊叫声,狗来狗叫声。虎来吓一跳,马来象牛声。(猜字)口
谜底“口”字,如加“羊”成“咩”字,“咩”是羊叫的声音;加“狗(犬)”成“吠”,即犬叫声;加“虎”成“唬”,与“吓”同义(这句用义释);加“马”成“吗”,“吗”借作牛叫的象声词。这是以音补义的例。另一则是以义说底的例:
小时叮人,长时咬人,大时吃人(猜字)虫
题面的“小”、“长”、“大”三词都是形容词,用来表示“虫”的形状。小虫,指蚊虻类,会叮人;长虫,指蛇,会咬人;大虫,指虎,会吃人。
以上三例中多句式的谜,类同民间谜语。
90、【先擒后纵】
凡将谜底或谜面词假设作某个事物或人物,因感其尚有缺义,便先取词外文义补足,而后再申明舍去他义,重归本词释义,这种谜法叫“先擒后纵”。如:
伲(猜《史记》一句)折中于夫子
“伲”如假定作“仲尼”(孔丘字仲尼,儒家尊称孔夫子),则缺一“中”字。因而谜底先求“中”字外援,往“伲”字里补进,使之成“仲尼”,与“(孔)夫子”对应。这是“先擒”。而后以“折”字说明“仲尼”折损“中”字,重归本题。这是“后纵”。此谜是谜底为面申达亏缺字素(“中”)的谜例。
诸(猜古官名)太子中舍人
“诸”字假定为“储”(储君,即太子),缺一立人。因此“诸”加“亻”成“储”(先擒),才与“太子”通义;“中舍人”由官名别解,指在“储”中舍去“人(亻)”(后纵),重成“诸”字本形。
上引两例,均是“以底说面”。另举“以面说底”的谜例如下:
慰亭去世(猜明代人名)袁凯
此谜先把“袁凯”联想作近代军阀袁世凯(缺一“世”字)。题面的“慰亭”是袁世凯的字,与名通义;再别解“去世”,以“去”作消脱词,申明排除“世”字,重成原来的真底“袁凯”。
“先擒后纵”与“面为底圆”、“底为面圆”两法的不同处是:一是用消脱解谜,一是添补说谜。其共同处是:都于谜底或谜面用联想事物或人物入谜,都必须经过通义借代互为扣合。因而,底和面上的通义借代词,便为此类谜定下的基调。如无这个关系,消脱词和添补词便会成为无目的的闲词。如有一谜,以“兴青苗,倡新法,介而推之”猜《三国演义》人名“王甫”。其中“兴青苗,倡新法”是王安石(字介甫)做的事,本指事物非指人。
91、【逆转顺扣】
题面词直扣谜底不顺,须经谜底词转捩运动,才能使题面词义有序地顺从谜底词义相释,这种谜法叫“逆转顺扣”。《评注灯虎辨类》称之为“转捩法”,并说此法:“以谜底字句,读之如辘轳旋转,运动自如。”如:
武昌(猜《诗经》二句)颠之倒之文王孙子
题面词本是湖北地名。上字“武”别解作春秋时孙子的名,下字“昌”别解作周文王姬昌。此顺序扣底时与“文王孙子”不一致,故用“颠之倒之”申明二词转捩,才得逆转顺扣。
程婴(猜《论语·微子》一句)使子路反见之
程婴,春秋晋国人。谜借此名分扣“子路”,次序不顺。以“使……反见之”申明转捩,才使“程”与“路”、“婴”与“子”顺序相扣。
前两例都是“以底说面”的例子。另举“以面说底”的谜例如下:
还看今朝(猜国名)日本
题面系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末句。“还(hái)”异读“huán”后,与“看”配搭成斋志异》篇目“小二”,也同此运法。
又如,“谈心”猜常用词“反对意见”(求凰格),“贿赂不收货币”猜成语“各有千秋”(卷帘格)之类,也有“逆转顺扣”成分。
92、【前后取形】
前后取形是示形法的特殊谜法。它在谜底或谜面的一方,用两个方位词分别对另一方的两个核心词(字)的前部与后部字素作提示,即以两字的两头示形。如:
台湾始终归一体(猜字)弘
此谜以“台湾”二字作核心词立在题面作为取形对象。方位词“始”与“终”,一指“台”的上部字素“厶”,一指“湾”的末部字素“弓”。由“归一体”提示“厶”与“弓”组合成“弘”字。也有不用提示语的,如“前呼后合”猜“吕”,此类谜是题面取形解谜底的谜例。
芯(猜黑、贵地名各一)萝北 思南
“芯”字上面的“艹”在“萝”字的北部,下面的“心”在“思”字的南部,恰好互为照应。这是在谜底取形的谜例,它没有附加组合两种字素的提示词。
此法的提示词,一般都在题面,如果出现在谜底,就会成为“以底说面”谜。如后例的“萝北 思南”若加“同安”(福建的县),释作:“萝”之北的“艹”与“思”之南的“心”,一“同”“安”排。其语意便有以底解面字(芯)的意思。又如“不去上头,只去下头”猜《周礼》一句“谓之王公”。题面“不去”二字的上头“一”、“土”合成“王”,“只去”的下头“八”、“厶”合成“公”。因有“谓之”附着提示,也同样成了以底解面的谜。
93、【定位取形】
此类谜不从义扣。谜底句根据题面所列的词(字),用方位词直指要取某字的字素入谜。它有从上取、下取、中取、前取、后取等式。凡所取入谜的字素,必须统一在一个方位上,不取入谜部分便置之不顾。因而此法有“目无全中,游刃有馀”的特点。如:
早晨(猜成语)天天向上
谜底“天天”与“早晨”上部的“日日”同义,由“向上”提示所取的是字的上部。而“早晨”下部的“十辰”便置之不顾。此谜是上取式,旧谓“窗中美人格”。
李存孝(猜《孟子·告子下》二句)三子者不同道 居下位
后唐李存孝,晋王克用义子。因“李存孝”三字之下部各有一“子”,故谜底前句说“三'子'者不同道”(不在一起),后句说三“子”处在字的下方位,即“居下位”。此谜是下取式,旧谓“海底取月格”。
兖冀(猜《孟子·滕文公上》一句)其中为公田
此谜以古代两个州名为谜面。因“兖”、“冀”中有“公”、“田”二字,所以谜底回解:“其中为公田”。此类谜旧谓“箭中红心格”。
此法系用增损法成谜,虽说是“去芜存精”,不免有“攻其一端,不及其馀”之嫌。纵然有材成谜巧于入扣,如不标格提示,是很难命中的。
94、【审辨字形】
《评注灯虎辨类》:“鱼目混珠,珷玞乱玉,故天下之物往往有形属类似,因疏忽而致失真。如是辨之不得不审也。”“审辨字形”法门故意利用字的形似寓谜,但又要审辨清楚,申明并校正其“指鹿为马”之误。如:
同焉(猜古人名二)司马相如、司马错
“同焉”是同也的意思,这里只借二字与“司馬(马)”形似来成谜。谜底中先以“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来肯定两者字形相似,继而以“司马错”(战国秦将)校正“司马”非“同焉”之“错”。
恩准(猜文学名词)形象思维
此谜不取“恩准”是天子准允的本义,而仅借其同“思维”二字形似入谜。同时,由“形象”申明辨误。
辨形法的题面词,只表达一种潜形的存在,并不与谜底发生义扣关系。谜底上除有词与题面上的词彼此作比照外,还要有鉴别、矫正、辨误语意的词,以便说明成谜关系。审辨字形常用的词,有“如”、“似”、“若”、“类”、“比”、“形”、“象”、“依稀”、“仿佛”、“莫非是”等。
95、【勘校误字】
勘误,本是出版用语。《评注灯虎辨类》将它作为法门之一,并说:“运法务从题面上字部,或用类似,或稍参差。其措词先作正误语气,然后以底句扣之,确得正误之证。”如:
奏字误作春字(猜谚语)有天无日头
题面语申明本是“奏”字,误排成“春”字。因“奏”与“春”的上部同形,误在下面的“天”与“日”字,故谜底以校正口气说明:当勘误作有“天”而没有“日”。
环字误作珂字(猜成语)不置可否
将“环”字误排作“珂”字,误在“不”排成“可”上。谜底校正作“不”置“可”否。
勘误法的底必须作勘误语气,要明确地指出此为正字,彼为误字。前两例的谜底说面就比较清楚。有一则谜,“将杭字写作航字”猜成语“木已成舟”。虽然拟面大同小异,但谜底“木已成舟”只说明“杭”与“航”二字的变换,未有勘误的意思。此例仅是说明字的某部变换,可作为更形法成谜来看。
勘误谜的题面句子千篇一律,选用的两个形近字除了互为比照外,也只取其差误的一半说谜,其相同的一半仅在虚位上作陪衬,成谜不够严谨。因而,此类谜中很难出佳例。
96、【故意犯底】
《评注灯虎辨类》把“故意犯底”也列为法门之一,并说:“制谜于底面相犯者,犹之有干例禁,见者无不指为瑕疵。”“何竟有故意违犯而破格为者?其法须先审读底句,然后悬挂题面,击动侵犯处,由底句一一叫明。灵活显豁,有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该书还在此法下,附有一例说明: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猜《孟子·尽心下》二句)二之中,四之下也
题面句撷自《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此谜不在谜的文意上扣合,全在句中六个“之”上立谜。由谜底指出它:二“之”(在句)中,四“之”(在句)下也。谢会心先生评此谜时说:“可谓别具只眼,独运匠心。运法如斯,直为谜学界开一新纪元。”此谜虽能巧合妙扣,但还须标“露春格”,否则谁敢猜底?我也仿拟一例:
南枝才放两三花(猜词牌三)雪梅花、疏影、花犯
题面系宋代葛长庚《早梅》诗的首句,其下句为“雪里吟香弄粉些”。两句是说“梅花初放而遇雪,雪方见而见花”,本为诗人写吟香弄粉徘徊其下之情。谜仅依“两三花”句义扣出“雪、梅花疏影”。因“花”字在底面对露,故在谜底补“花犯”,暗予提示。
此法与谜规抵牾很大,纵有现成句子相互谋合成谜,总为制谜者所避忌。在此备存一例而已。
97、【为面注音】
为面注音是根据“本无其字,依声托借”原理,将谜面上的字通过“同音假借”,由谜底解注字音。此法虽属谐声法的一种,但谜面上不使用提示语来说明此字即底上的某字。只取其音谐,无训字之义。试看谜例:
54(猜家具名)沙发
“1234567”在音乐上叫唱名。这里谜底的“沙”和“发”,是“54”的同音(或近音)假借,注出其发音。
zhě(猜报刊栏目)读者之声
题面的拼音“zhě”,读成“者”;读“者”之声是同音假借,恰切题面之zhě。注音法成谜都比较简单,底面扣合也直遂平淡。因而有人改用提示方法,婉转地来说明此字读来与何种音相似。如:
处得以狂(猜成语)紧锣密鼓
题面句取《诗品·豪放》中的一句。此四字如果快速读之,就很像锣鼓紧密相催的声音。谜底“紧锣密鼓”,就是从“处得以狂”四字的谐音上说解的。
上举三例,前两例是直谐,后一例是曲谐。曲谐谜比较隐晦,题面如无提示“据音谐猜”等字,是很难猜得的。曲谐谜,对制者来说,谜材狭,制作难;对猜者来说,谜路生,不易猜。所以,制者、猜者问津的人不多。
98、【组音释义】
《文虎摘锦》总第十四期上刊载了李长春同志构思的“多音多义谜”,即“同形异读谜”。这使我回想起童年时曾听说的一条谜。如今谜面记忆不真,谜底是“乐(yào)乐(yuè)乐(lè)”。据说它是神庙戏台上的匾额题词,因三字读音互异,连义释作“玩爱音乐之乐”的意思。如果重新为它拟一“玩弄丝桐心喜悦”的谜面,当作多音字猜一个“乐”,便与李长春同志设想的“多音多义字谜”恰巧相同了。
“多音多义”是谜的新品种,也是新谜法。按照《多音多义字谜初探》一文的阐述,以“多音义字”作谜底,利用它能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连成词义,与谜面文义扣合,这就是“多音字谜”。由于这类谜的底字虽能变读多音,歧生双义,但都是从观念上成谜,实没有字的形骸存在,所以将它归入底面扣合法门类中,作为“组音释义”介绍。兹释谜例如下:
顿号使用法(多音字谜)读
据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旧时叫“句读”的“读”,即念文章过程中语意未尽处的停顿。按谜法,把谜底“读”字读成“读(dòu)读(dú)”二种音,并以音组合成词,正好切合题义。
星球大战(多音字谜)斗
谜底读成“斗(dǒu)斗(dòu)”,前“斗”字作星斗解,后“斗”字作战斗解。两音组合成“星与星相争斗”,切题。
此法只能用一个多音字作底,其异读的音又要能组合成词,制起谜来吃力又难讨好。下面另录几则“组音释义”谜例,以供参考。
十勺(多音谜)合(hé/gě)
本蚀光(多音谜)空(kòng/kōng)
一吐为快(多音谜)说(shuō/yuè)
万紫千红开更丽(多音谜)华(huā/huá)
99、【点化传神】
唐人司空图论诗时认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也?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凡能传达这种神韵的,便叫“传神”。
传神作为谜法,全在一“传”字。在谜中如何传达神韵?同昌韩振轩论“传神格”时说:“此格与会心、拢意不同,彼以事体言,此以动作言。”这说明“传神”是在谜意中从事理上作点化,动之以情,达之以理。这种点化有从一字上传神与一句上传神情之别。
侍儿扶起娇无力(猜食品名)玉环酥
题面句出《长恨歌》,紧承前两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写杨贵妃出浴时婀娜乏力的娇态。谜底三字回解题面。“玉环”仅作当事人交代,平淡无奇;独“酥”字点化全谜,“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此即一字传神,像顾长康画人点睛一般生动。
惊倒珍珠,吓坏琥珀(猜《诗经》一句)鸳鸯在梁
《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中写:丫环鸳鸯在贾母死后,也上吊了。珍珠和琥珀两个丫环来找她,一见鸳鸯悬梁,一个被惊倒,一个被吓坏。题面语据此情状拟谜,已尽把谜底整句神韵传达出来。
传神之作称“神品”,即“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上述两例,都是在事理上“以动作言”,从动中点化其神;欲窥其巧者,只有从味处体味出它的神韵来。
附“点化传神”谜例:
捉蟋蟀(猜《西厢记》二句)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
“伙伴皆惊惶”(猜七言唐诗一句)看花犹自未分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猜《孟子·告子下》二句)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邑有流亡愧俸钱”(猜时人)焦裕禄
100、【空灵超逸】
空灵,本是国画技法之一,留着空白以寓情寄意,妙在无中。谜借“空灵”为法,指谜底有词虽未受题面句义扣合,却能超脱逸越,主动为谜渲染物外之情,来衬托谜的轻灵、活泼气氛。如:
裹足不前(猜《西厢记》一句)应料他小脚儿难行
“裹足”本谓止步不前,这里别解作旧时女子缠小脚。因而,题面句入扣谜底“小脚儿难行”,已尽解其义。“应料他”是曲律中正字以外的衬字。它可以入谜,也可以删去不入谜。(这是选用曲句作谜底的特殊情况)。如民初郭仁钦作的“囊扑二弟”猜《西厢记》二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便是删去“兀的不”,留着“人”入谜的例子。前谜留着“应料他”三个衬字入谜,既为“小脚儿难行”抱语势,又能主动反击“裹足不前”。居间灵动超逸,尽得活动。在空白处起了“寓情寄意,妙在无中”的作用。
禾(猜《焚书》二句)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
谜底本是赞颂秦始皇语,取作谜材后,便成了对“禾”字结构的分解。其中衬入的“犹可想”三字,虽未入题,却也能逼出“人”字,抒发了谜外之情。
空灵往往体现在实义扣合以外的衬句上,这种衬句依附谜句间要能增添情趣。空灵有时与“传神”混为一谈,今举一例,以资区别。
不得到辽西(猜《西厢记》一句)我为你梦里成双觉后单
唐人金昌绪的五绝《春怨》诗,写闺中人正在做梦,被那春枝上的黄莺啼声惊醒,不能与在辽西远征的亲人在梦中相会。“不得到辽西”是诗的结句。谜底“梦里成双觉后单”尽传个中之神韵,“我为你”正从空白处补述闺中人对远征人的情感。两者虽各以情动,一从情中见,一从情外见,便是传神与空灵的区别。
附“空灵超逸”谜例:
葉(猜《西厢记》一句)世间草木是无情,犹有相兼并。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07-09-14 08:09
阅读 次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463.html
踩一下[0]
顶一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