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制谜观(作者:加号)

 一、灯谜须猜制并重

 

灯谜,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廋辞和隐语是灯谜的雏形,在先秦时代,士大夫阶层通过隐喻的形式,回互其辞,委婉进言,以达到讽谏统治者的目的。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淳于髡以“王庭之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寓言激励齐威王励精图治,成就王侯霸业的故事。而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道谜,曹娥坟头的碑刻“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并牵引出了曹操与杨修的一段公案,此处不表。且不论魏武是否真的如后人所描写的那样生性多疑、嫉贤妒能,但他确实是一个有文采的人,他极擅长于运用灯谜的形式进行隐譬,如“活”字典,“一合(盒)酥”等典故,皆可知他是一个猜制俱佳的能手,虽然在猜这方面稍逊德祖,但他比后者更像是一个典型意义的谜人——不仅能猜,而且会制。(关于曹杨二人才学高低的瓜葛,均可在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开篇找到,感兴趣者可自行了解。)

明清以降,灯谜文化更是蔚为大观,俨然成了能够与诗词联赋相媲美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由于其一决高下的竞技形式,更是在新时代中成功举办了许多次全国性的大型灯谜比赛。这种繁荣的景象,使得许多关心灯谜事业的有识之士直呼“灯谜雄起有望”。灯谜在现时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固然是一件举界同好喜闻乐见的大好事,但是,笔者也从这一潮流中看到当今谜界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对于制谜,许多人并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等闲视之——猜射之时严阵以待,而制谜之时却是马虎应对,仿佛“制”只是附属于“猜”的周边产品,可有可无。

但是关键在于,制与猜的关系并不是如鸡与蛋的一般令我们困惑——我们无法证明究竟是蛋在先还是鸡在先,却可以很轻易便得出“制在猜之先”的结论——一则灯谜,必是自先存在了,才能示人以猜。譬如以下这段对话,

甲:我有一个谜…

乙:在哪儿呢?拿出来试猜一下呗~

甲:还没做,在我肚子里。

乙:呃…

相信任何一个有足够清晰的思维逻辑的人,都能够看出其中的不合理处,“制”与“猜”是一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有人要猜谜,必须要有人先做了,才能就谜而猜。一个从谜之人,他可以说自己不擅长于写作一些灯谜评析或者理论文章,这无可厚非,毕竟文章只是有感而发,不作业不伤其之为谜人的事实;但是,如果说他自己半点不会做谜,那么他根本就算不得是一个真正的“谜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猜射手。制谜是灯谜的一项基本功,断不可废!“制是猜之始”,没有制谜之人,何来猜谜之人?“猜是制之成”,如果一个思路成型了,却无人去捧场,那么它也算不得一则灯谜,制只有依托于猜才能存在。

 

二、制谜之时,便是练习

 

况且那些说自己会猜不会制的人也是漏洞百出,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如果他真的是一个会猜之人,那么也必定会制,或许水平会有高低,却绝无半点不会之理。灯谜的“猜制”本就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在制谜之时是将思路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地具象成为一个合格的灯谜;而猜射的过程,则是沿着作者的思路,逆推其创作过程,抽丝剥茧地把元素还原罢了。猜与制根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向,平时多进行创作练习,则对于自身猜谜能力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的增益作用。

再者,灯谜是一项对技巧性要求极高的文字游戏,无论是猜还是制,都逃不过一个“熟能生巧”。如果能够在私下自己多做练习,则做谜的思路也会开阔些,速度较诸他人也更快。或许有人会疑惑,做谜速度快有何用?君不见,近些年来,各种大型现场谜会,在笔猜卷的后面多数会附加一个“命题创作”要求,虽说这不能给你的笔猜成绩加分,但主办方也通常会独立设奖,评出若干个创作佳谜,你说制谜的水准究竟重不重要呢?而要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制谜能力呢?答曰“勤练”。虽说灯谜这项活动讲究一定的天分,但是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如果自家本不是那种天资纵横之人,那么在空闲时候以勤补救就是你唯一的出路。所谓“天才”,也不过是灵感的厚积薄发,若能多加练习,则也能够参透其中三昧。

 

三、成于谜,不住于谜

 

西藏密宗有一种虔诚的仪式,名为“曼荼罗”,其制作过程是由几个喇嘛协同合作,花费数天的时间,用细沙在台座上绘制精美的佛教图案,砌出包罗万象、涵括三界众生的坛城。这是一个极考验耐心的过程,不仅在这期间高僧们不眠不休,而且所有一切都必须由他们亲力亲为,大到全景布局,小到某个动物的眼睛,无一假他人之手,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世界模型的建造,同时也是一场关于肉体与心灵的苦行修炼。任何一个有过创作曼荼罗经历的信徒,不仅是身心都受到一场洗礼,同时对于佛的信仰也更加虔诚与敬畏。但是,最能够体现佛家思想的,却是参与者们在完成创作,享受了短暂的成功喜悦之后,即将整个作品“毁灭”,一扫而空、不留下半点痕迹,证明它曾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不入道的凡夫俗子可能难以理解,为何要付出极大的时间与精力代价,去完成这样一件最终注定被毁灭的作品,若是注定了要是将其毁去,何如一开始即不着手,反倒省下许多工夫?但这正是佛家的高明之处,“成、住、坏、空”——从无到有,从粗到精,最后全盘清空。不正象征着人生那短暂易逝、终将结束的命运?成而不住。

在这里,笔者之所以会引用“曼荼罗”的故事,想表达的其实是,制谜也有点类似于坛城的建造过程——成于谜,而不住于谜。这里倒不是要求谜友把自己做过的谜都毁掉,不留下半点痕迹在这世上,这完全是一件不可能做到之事,只是想提醒,即使是费大心思、绞尽脑汁做出的几个自己十分满意的佳作,也切不可沾沾自喜、目中无人——一则,即使你有了一个或两个为人称道的佳作,也并不能代表什么,在谜界之中,你跟其他人的地位依然是平等的;二则,如果你终日沉浸在自己所取得的已有成绩之中,必将无心于创作,不进而退。自矜自夸确实是阻碍人类进步的最大绊脚石,吾朋不可不慎!

克服这种骄傲心理最好的方法便是成而不住。当一个思路未竟之时,我们要用心去创作它、完善它,尽可能使它成为一个合格的,而且有机会成为一个代表我们自己水平的谜作;但是,当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那么久无须再去想它了,无论它质量多高,都不值得我们为它花费多少的心思,而是应该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下一个思路之上。不过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便是我们极尽所能,也无法对一个做得不好的灯谜进行改进之时,也请不要再去想它,且放在一边,留待以后灵感迸发之时再行修改。

2016年5月20日

穗城雨骤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0950350102wl1k.html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谜材网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谜材标签: 制谜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19-11-17 22:33
 阅读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2239.html

顶一下[1]

踩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