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的发展和传承
课题:灯谜的发展和传承 课题小组:高一(2)班 江清华组6人 摘要: 本报告是我们小组六位同学暑期综合实践的成果,按照灯谜前身、闲话灯谜、文化价值、灯谜现世、灯谜传承、谜题集锦六部分调查研究灯谜的发展历程,希望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能让更多人认识和
课题:灯谜的发展和传承
课题小组:高一(2)班 江清华组6人
摘要:本报告是我们小组六位同学暑期综合实践的成果,按照灯谜前身、闲话灯谜、文化价值、灯谜现世、灯谜传承、谜题集锦六部分调查研究灯谜的发展历程,希望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能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并得以传承下去!(备注:本报告中部分资料由合肥市灯谜协会支持提供,特此感谢!)
关键词:灯谜、源流、文化、发展、传承、谜题
一、灯谜前世
中华灯谜源远流长,距今大约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灯谜、射虎、商灯。从灯谜字面意义和历史源流看主要指的是从宋代以后所有的可供猜射的文义谜。
灯谜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有研究者认为灯谜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歌谣,与我国的诗歌同源。如东汉赵晔编写的《吴越春秋》记载有《弹歌》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纪事的古谣,隐喻了制作弹弓以猎取野兽之事,属隐语性质。这则隐语,可以说是谜语的最早萌芽。
最早的谜语[/U]—[/U]弹歌[/U]: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灯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先秦隐语、汉魏六朝离合体谜语以及隋唐谜语等几个发展阶段。到了宋朝,谜语开始和元宵观灯结合,出现了“灯谜”、明清时期灯谜基本定型。谜语在先秦时叫“隐语”、“廋辞”。战国时期,运用隐语日渐增多,《吕氏春秋》和《荀子》完全采用“隐语”的表现方法,并且有了专门记载隐语的书籍,故“廋辞”或“隐语” 就是灯谜的雏形。汉魏六朝时出现了“诗谜”、“会意体”和“实物谜”等。南朝时鲍照曾以《字谜三首》为题做诗,“谜语”一词开始正式使用。
二、闲话灯谜
历史上最早的“谜”的定义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的《说文解字》一书最早收录了“谜”这个字,对“谜”的释义:隐语也。从言、迷。
南北朝时期的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隋唐谜语
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昌盛带了文化上的繁荣。唐代猜谜活动比较活跃。诗人骆宾王、李白、皮日休等都曾用诗的形式创作谜语。
李白作姓名诗:
李白有个叫李谟的朋友有一年喜得外孙,他想起李白很有才学,就抱着刚满月的外孙到李白家中,请李白给外孙起名。酒后的李白带着醉意写了这样一首诗:“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
李谟看不懂这首诗,就说:“你又喝多了,我求学士为外孙取名,你却写首令人费解的诗。”李白笑着解释道:“你仔细看看,你外孙的名字就在诗中啊!树下人是木子,合起来是个‘李’字;不语是莫言,合起来是‘谟’字;好是女子,女儿的子即‘外孙’;语及日中是言午,合起来是‘许’;烟霏谢成宝,即云出封中,乃‘云封’也。这四句诗连起来,即‘李谟外孙许云封’。”李谟满意且高兴地回家了。
这一段故事在《全唐诗》和《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许云封》中均有记载。
宋代谜语:
宋代是谜语的大发展时期,无论创作技法,抑或谜面与谜底之扣合程度,较此前更为生动贴切。猜谜活动进一步推广,不仅忝列百戏之中,还组建有谜社组织,“灯谜”也正式产生。 宋代称猜谜为商谜,当时把猜谜列入杂剧百戏之内,有专门艺人,有猜谜活动的场地。在开封和杭州,两京都城就有代表性的商谜艺人霍事丑、胡六郎等。大家猜谜并用音乐伴奏,十分热闹。朝廷百官和文人学士也互以谜语为戏谑。
1.宋代元宵节观灯已成为城乡民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2.在花灯上写谜语,观灯与猜谜结缘,使谜事活动从文人骚客的狭窄天地扩展到广大民众中去,这是一个创举,也为明代给“灯谜”正式命名提供了事实依据。
3.《都城记胜》中记载南宋有一群文人在都城办起谜社,名为“南北垢斋、西斋”。这表明在宋代就有谜人结社专门研究谜语这门学问了。
在中国灯谜发展史上,两宋时代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灯谜”之实体应运而生,各种文义谜、离合体谜、诗谜等,通过悬灯猜射,在民间广泛交流,得到艺术上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可以说,两宋时代是我国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浪潮。
苏东坡“砚盖”谜
苏东坡的《东坡集》里载有苏东皮做的一则事物谜:“研犹有石,岘更无山。姜女既去,孟子不还”。这里利用离合法来扣合的。
“研犹有石”隐一个“石”字,“岘更无山”剩下一个“见”字。“石” 和“见”组合在一起是“砚” 字。“姜女既去”剩下的是“羊”,“孟子不还”余下“皿”,组合起来是“盖”字。谜底是“砚盖”。
明代灯谜:
灯谜发展至明代,发生了质的变化,灯谜正式从谜语大家族中独立出来,分支立户,自成体系。灯谜发展到明清时期,更加成熟和完善,集历代灯谜之大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灯谜艺术。 因此,中国古代的灯谜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日臻完善。
明代灯谜繁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代出现了能成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专用名词——灯谜。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载绍兴谜事云:“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悬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又《江震记》中记杭州谜事时说:“好事者,或谓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可见,“灯谜”一词,有了正式文字记载。
2.自明代起产生了谜底文字允许作者作形、音和位置变化的“谜格”。谜格也称谜律,是指谜面和谜底扣合时,谜底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格律。明末扬州马苍山在研究整理大量灯谜的基础上,借鉴古代诗歌的格律,编著了《广陵十八格》。谜格的出现,标志着灯谜(文义谜)的发展已到成熟阶段。
3.谜事繁荣促进灯谜书籍相继问世,如:贺从善著《千文虎》,黄周星著《廋辞四十笺》,李开先编《诗禅》,冯梦龙著《黄山谜》等。戏剧家阮大铖第一个把谜语写进剧本《春灯谜》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第一个从《论语》《孟子》上摘句制谜,如“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打一字)佯”,谜人仿效,一时成风。明代不但制谜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花色谜种也有所增加。如徐渭自制隐自己姓名的“秦田水月”印章谜;民族英雄于谦写过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使诗和谜结合的形式有所发展。因此可以说,明代是我国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浪潮。
清代灯谜:
灯谜发展到清代,谜家、谜社、谜著之多、之广,谜事活动之鼎盛,谜艺水平的高超,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
2.谜坛上活跃一群行家,名气较大的有:张起南、顾震福、关庚麟、孙玉声、胡啸风等。
3.清代的谜集、谜书、专著有七八十种。周工亮的《字触》、钱德苍的《解人颐》、咄咄夫的《一夕话》。质量较高的谜著有《玉荷隐语》和清代学者俞樾的《隐书》。光绪年间出版的《百二十家谜抄》共十卷,收谜多达十万余则。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灯谜。”有人以此来标示我国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代谜家、谜著、谜社之多,谜事活动之盛,谜艺水平之高,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可以说,清代是我国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
附1:清代文学作品中的灯谜
①曹雪芹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中,就写了二十七则谜语(含灯谜和事物谜),其中有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原书没有揭开谜底,至今仍是红学家和所有关心的人探索猜测的热门话题。
②李汝珍在他所著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写了六十八则灯谜,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写灯谜最多的一部书。书中不仅用了大量篇幅写了猜谜的场面,而且还通过猜谜时的人物对话,对灯谜猜制方法作了精确的论述和评论。在清初褚人获的长篇小说《隋唐演义》中,魏子安的《花月痕》中,晚清吴研人的名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都有关于灯谜的描写。
附2:张起南与《橐园春灯话》——张起南(1878—1924)清末民初谜家。字味鲈,号橐园。福建永定县人。张起南一生工诗、词、骈、散文,毕生嗜好谜学,自称“谜癖”,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谜语大师”。主要著作:《橐园春灯话》、《春灯续话》、《橐园春灯录》。
张起南著的《橐园春灯话》上下两卷,不但选有灯谜三千则,而且有关于灯谜创作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对灯谜各种技巧作了探讨和总结。他最早把外文引入灯谜,首创西文谜。如他用“morning”(英语“早”)猜一字“谭”(西言早)。《橐园春灯话》主要篇幅用于对灯谜的源流、法门、谜格、谜材、审底、择面、评赏、谜风诸方面作细致入微的论述,对灯谜的各种猜制技巧进行探讨和总结。他主张将有关科学、时事新内容充实于谜中;提出创作应注重“别解”和“谜眼”;倡议制谜要典雅、贴切、自然”。 注重培养新人,以及把灯谜教育引入学校等等。
三、灯谜的文化价值
灯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她诞生于中华民族博大、渊深、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之中。自它的前身隐语、廋词起,就打上了深深的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它独立于诗、词、曲、赋、散文、杂剧之外,素有“知识小百科”、“文化大观园”之称。
灯谜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润色,制作的过程中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都成为灯谜取材的范围。猜谜既能启迪人们的思维、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又能锻炼人们的智力和增长知识。猜谜的思维过程可以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趣味,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灯谜谜面文字较短,多为常用词语或成句,适合书面形式(写成谜条)供人们猜射,面底扣合严密,无闲字。灯谜又因与书面文字结合较紧,可以融入国学的部分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因而灯谜是小聪明与大智慧结合的产物,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无穷的回味。猜灯谜可以说是一项儒雅的休闲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个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处处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灯谜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润色,制作的过程中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汉语言文学也成为灯谜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灯谜从中国从先秦时期萌芽,经过汉魏六朝 ,到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定型。灯谜取材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制作方法上也越来越精巧 ,灯谜谜面之藏头隐语似真似伪 ,在未出现谜底之前给猜谜者以思考,一旦猜中了谜底,猜谜者可得曲径通幽的境界。因此,学界把灯谜、书法 、水墨画、京剧合称为中国艺术“四绝”。也许是出于正统文学的观念,也许是由于灯谜难登大雅之堂的特点,导致这一蕴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现代湮没无闻。在国学方兴未艾、创建文明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必要提倡和弘 扬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 ,使其在全社会学文化 、爱文化的热潮中能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功能。
四、灯谜现世
合肥八中研究性学习网络调查数据分析——灯谜
注: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共107人参与,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Q1:你知道灯谜吗?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知道
104
不知道
3
Q2:你看过几季央视的《中国谜语大会》?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3季
31
2季
15
1季
25
没看过
36
Q3:你对灯谜了解吗?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了解,很感兴趣
48
不太了解,但有兴趣
51
不想了解
8
Q4:你有参加过灯谜的相关活动吗?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参加过
62
没有,但想尝试
34
不感兴趣
11
Q5:你认为普及灯谜有必要吗?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有必要
92
没必要
4
无所谓
11
Q6:你觉得现今人们对灯谜等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否过少?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是
90
否
10
不清楚
7
Q7:你支持灯谜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中吗?
答案选项
回复情况
支持
99
不支持
8
Q8:你认为有什么好的教育方式普及灯谜?
(本题经筛选后留下以下回答)
答案
开设社团、开设非限课、
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开设灯谜课程,社会办函授、电大、夜大包括职工培训都须进行灯谜培训,入职考试最好加入灯谜试题。老年大学可开办灯谜培训,实现灯谜培训学习全覆盖
开展校园灯谜竞猜
从小学开始授课适当举办小型谜赛
通过网络和媒体的介绍、电视专栏
暂无
将灯谜纳入教科书(瞎说的,我才不想)
通过网络和媒体的介绍
群众展猜,课堂谱及。灯谜商业化有利于推广
灯谜走进课堂、多举办群众性展猜、希望政府部门能关注和支持
灯谜应该大众化,少用生僻典故,紧跟时代,多些会意谜,少些拆字碎尸谜,以利于普及
通过开展如广场灯谜展猜这样面向大众的方式进行宣传,以及各位谜友向自己周围对灯谜感兴趣的朋友经行传播和推广。
四、灯谜传承
灯谜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不过,灯谜在当下受关注的程度日渐减弱,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传承灯谜艺术并加以创新发展,使之既能保持原有的神韵,又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这是灯谜传承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追求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和各地电视台灯谜节目的陆续播出,海内外华人中掀起了一股“灯谜热”。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谜会频繁举办,无国界的网络灯谜活动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灯谜进校园活动
就目前情况来看,灯谜的传承工作颇为成功,这与分布于各地的灯谜组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大家的积极活动下,灯谜知识的普及和灯谜后继者的培养等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谜事活动此起彼伏,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谜人新老相继,将灯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传统灯谜在新世纪保持着可喜的活力。新时期以来,灯谜传承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策略。灯谜艺术馆的建立使传统灯谜的保护传承由自发状态走向系统化,中国首个灯谜艺术馆漳州灯谜艺术馆、首个镇灯谜艺术馆蚶江灯谜艺术馆、首个农民灯谜艺术馆徐市灯谜艺术馆建立以来,成为灯谜艺术的重要阵地,为弘扬灯谜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的努力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为灯谜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广东澄海,福建漳州、蚶江、晋江,江苏徐市、刘桥等地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相比较而言,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中,灯谜的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值得广大谜人骄傲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内外的灯谜活动多以中年人为主,有些地方甚至以老年人为主,要使灯谜进一步发扬光大,就必须从速培养后继的有生力量。各地热心灯谜事业的有识之士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下一代身上,一些中等学校如福建莆田第六中学、江苏常熟职业中心校、广东汕头私立广厦学校等先后开设了灯谜课程,将灯谜普及融入教育,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培养了大批灯谜人才。香港雁云灯谜基金会将“谜艺传承突出贡献学校奖”授予这些学校,正表明海内外谜人对这一努力的高度肯定。全国性的灯谜组织——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近年来对一些灯谜教学比较突出的授予“中华灯谜教学示范学校”称号,这也带动了更多学校以灯谜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灯谜传承工作的开展。随着灯谜知识的普及和新世纪大批灯谜人才的涌现,灯谜的传承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附:合肥市灯谜协会在本市开展灯谜传承的调查
合肥市灯谜协会是目前合肥市唯一的一个致力于灯谜研究、创作和传承的民间社团。我们通过书面咨询和参与该协会开展的活动对该协会近年来在本市开展灯谜普及和传承进行了调研。
该协会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组,2001年经合肥市民政局批准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社团组织,场所位于合肥市市工人文化宫。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谜事活动。利用灯谜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灯谜研究组自成立之时就制定了每周一次的内部交流活动。历经35年从未中断,这也是目前国内灯谜组织唯一一个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内部活动的灯谜组织。
合肥灯谜协会自创立伊始即编印内部谜刊《庐州虎迹》,目前已经出刊25期,并连续多年荣获全国时间谜刊和十大功勋谜刊。同时还编印过《庐阳商灯》52期。协会会刊既是会员发表谜作的园地,也是灯谜传承的文本载体。
合肥谜协是目前国内水平较高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灯谜组织。协会涌现出了吴仁泰、范淑敏等获得灯谜最高奖“沈志谦文虎奖”的灯谜大家。也有朱旭铭、吴家宏、陈清远等谜界知名老将,以及骆岩、陈万星、吴健、王宇俊和仲慧芬等中坚力量。
合肥谜协在2012年启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5月“庐州灯谜”被确定为瑶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5月“庐州灯谜”被确定为合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自2013年申遗成功以来,协会开展了灯谜进校园工作。先后在合肥六中、合肥八中、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校区、合肥五一小学、合肥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巢湖七中碧桂园分校和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分校等开展了灯谜活动,或是开设灯谜兴趣班、或是协助举办学生灯谜竞赛活动。在协会的帮扶下,五一小学和四十二中中铁校区先后荣获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的“中华灯谜教学示范学校”称号。
协会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推荐并培训了合肥市第四十二中中铁国际城分校的符仔康、余先玉、顾正旭同学和合肥市第八中学的夏涵柔、刘文睿、徐是尘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第二、三季的节目直播并获得优胜奖。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即展示了合肥市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展示了合肥灯谜传承的丰硕成果。
图为2015年元宵节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中铁校区[/B]顾正旭、符仔康、余先玉参加央视中国谜语大会[/B]与评委合影。
图为合肥市第八中学[/B]刘文睿、徐是尘和夏涵柔同学参加[/B]2016[/U]年第三届中国谜语大会节目[/U]。
2016年5月,由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华灯谜文化节晋江市“品牌之都”国际校园灯谜精英赛在晋江市举办,由协会指导培训的合肥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校区和合肥八中参加了本次盛会,合肥八中获得高中组团体银奖,其他两所学校获得优秀奖。八中魏文慧同学获得个人银奖,四十二中中铁校区周方正同学获得个人铜奖,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何锦佳同学获得个人铜奖。也展示了“庐州灯谜”在合肥市传承的成果学生们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展示协会在灯谜传承方面的成绩。
图为合肥市第八中学[/B]张春花老师和江清华、胡胜凤、魏文慧站在晋江国际灯谜精英赛领奖台上。
五、谜题集锦
1、字谜——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形特点创作灯谜
·百菜不如白菜(字)一
注释:谜面似乎在说劝诫人多吃素少吃荤,健康饮食。实则运用字形离合抵消。从“百菜”二字中消除“白菜”,余下的就是“一”。
·自认清白世无双(字)一
注释:谜面似乎在告诫人做人清白最重,却运用了形扣和义扣两种方法,“自”清除“白”字,余下是“一”,再以“世无双”来会意“唯一”的意思。
2、成语谜——成语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靠会意猜谜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成语)美不胜收
注释:抗美援朝,长达三年,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予敌人的迎头痛击。美帝国主义因连遭败绩,被赶回“三八线”,并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而告终。
底句映面,读作“美不胜/收”。“美”字顾名思义,乃专指美国,毋庸置疑;“不胜收”当是失败,“夹着尾巴逃跑” 无奈收兵之意。
·时时勤拂拭(成语)望尘莫及
注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是唐五祖弘忍禅师大弟子神秀所作之偈。
谜底“望尘莫及”本出《庄子·田子方》典,意为望见前面人马之行尘而莫能追及。后作为谦词,表示自己与对方相比,差之甚远。入谜以后,则弃其典义,而作“希望尘埃莫要触及”之解。对照谜面文意,极显鱼龙变化之妙。此谜之佳,全在“望”字转义,有看的意思变为希望之义,避实就虚,化熟为新,一字点睛,全谜皆活。此种笔法,最得南宗传神之妙。
3、灯谜与古典文学——巧妙地将文学知识融入到灯谜之中
·汤剂(《诗经》一句)在水一方
注释:汤剂,中药的一种制剂。把药材加水煎成汁服用。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热水、开水的意思。
谜底:在水一方。“水一方”在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百年忧患 (《诗经·氓》一句 )秋以为期
注释:《礼记•曲礼篇》:"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忧患:忧愁的意思。
谜底:秋以为期。原诗句中本意是以秋天为期限。入谜则“秋”通假为“愁”,以此关合谜面。
4、灯谜中的典故谜
·“唯愿朱衣一点头”(3字教育名词)
注释:朱衣点头,旧称被考试官看中。出自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欧阳修留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民间又以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形象。
谜底:期中考,意思是期望能科举考中。
·伯俞泣仗(中药名二)知母、苍耳
注释: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惊讶的问他:“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的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独独的哭泣?”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谜底别解为:韩伯俞感知到母亲已经苍老了。
结语:灯谜从中国从先秦时期萌芽,经过汉魏六朝,到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定型。灯谜取材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有些灯谜谜面与谜底之间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制作方法上也越来越精巧,灯谜谜面之藏头隐尾似真似伪,在未出现谜底之前给猜谜者以思考,一旦猜中了谜底,猜谜者可得曲径通幽,常常把人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因此,学界把灯谜、书法、水墨画、京剧合称为中国艺术“四绝”,名副其实。遗憾的是,也许是出于正统文学的观念,也许是由于灯谜难登大雅之堂的特点,人们对它多少有些小瞧。导致这一蕴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当下国学方兴未艾、创建文明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必要提倡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使其在全社会学文化、爱文化的热潮中能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功能。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16-09-01 09:53
阅读 次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1335.html
踩一下[1]
下一篇:我说别解——灯谜国手如是说
顶一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