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谜八说
【《文虎摘锦》苏剑谜学奖应征谜文】 佳谜八说 厦门 郭少敏 灯谜艺术发展至今,随着灯谜创作的空前繁荣,灯谜鉴赏、灯谜审美逐渐成为一个无法避免、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佳谜赏析类的谜文,屡见不鲜;佳谜评选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各地谜会、谜赛,各
【《文虎摘锦》苏剑谜学奖应征谜文】
佳谜八说
厦门 郭少敏
灯谜艺术发展至今,随着灯谜创作的空前繁荣,灯谜鉴赏、灯谜审美逐渐成为一个无法避免、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佳谜赏析类的谜文,屡见不鲜;佳谜评选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各地谜会、谜赛,各种主流谜刊,一般都有评佳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4月至今,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就有宝鸡、三明、浦东、邵阳、长治、乐山等地纷纷举办全国性的灯谜有奖创作赛。而有关佳谜标准的探讨、争议,也是从未间断过。这些议题,往往很容易就成为谜界理论研究的焦点,笔者也曾零星参与,但尚未有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论述。现借“苏剑谜学奖”征文的机会,结合多年的创作经验,就较多争议的八个方面,阐述个人的一家之言,以资商榷。佳谜八说
厦门 郭少敏
一、风味和偏食
武骝老师在《灯谜和偏食》一文中,将不同风格的谜作比作各地不同的风味,并指出我国地域辽阔,菜系丰富,滋味不同,各有千秋,而老百姓喜欢换换口味,多体验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这一点,我非常赞同。用“饮食的喜好”来对比研究“佳谜的标准”,的确是一个很恰当、很形象、非常有助于理解的方法。
但武老师随后话锋一转,谈到“中国人历来重口味轻营养,岂不知长期偏食对身体并无益处”,并将当前评佳时“偏重成句、用典”的现象比喻作“偏食”,我就不敢苟同了。
首先:风味的不同不等于“偏食”。偏食是指偏爱吃少量某几种食材做的食品,而不吃其他食材,从而造成营养不良。而各地的饮食虽然口味不同,其食材搭配却不一定不合理,偏好某种口味的菜系,不能称为偏食。如果习惯、偏爱某种地方风味就是偏食,那么世世代代吃川菜的四川人民都营养不良了。
其次:灯谜审美更接近于饮食里的口味审美,而非营养价值的判断。灯谜是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给人的心灵感受,这一点跟食物满足人的视觉、嗅觉、味觉感受很相似。灯谜不可能对人体营养有什么补益或损害,跟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难联系得上。因此,将偏向某种风格的谜作比喻为“偏口味”,是恰切的;比喻为“偏食”,则是不妥当的。
所以,谜人们创作灯谜、选择赛题、评选佳谜时表现出来的“见仁见智”,等同于人们吃东西时喜欢的口味不同,但不等于偏食。“灯谜偏食”是个假命题,这个说法容易误导谜人,引起反感。因为偏食,显然是不好的,而喜欢不同的口味,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如果谜界百花齐放,诸“味”竞香,那当然不需要“纠偏”。如果某一段时期谜界特别推崇某类风格(比如武老师说的:“非成句不为佳,非用典不为能”),那说明这种“口味”暂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欢。我觉得也没必要“纠偏”,就好比如果我们试着劝说习惯吃川菜的川人改吃粤菜,一般很难成功,而即使成功,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偏”?如果要求他啥风味都喜欢上,更是不可能的。而你不强求他,说不定过一段他反而想换口味了。
有一段时间,铺天盖地都在吃“水煮活鱼”,它确实很好吃,但也有吃腻的时候,现在,似乎就没那么火了。灯谜评佳的“暂时偏向”,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某些杯赛的“佳谜纯成句”现象,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就好比某次美食大赛,上榜的可能都是川菜系。而下一次评佳,或者说,过一段时间,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对于佳谜,我觉得要紧的反而是风格鲜明,而非诸法杂糅。无论你是哪一种口味、哪一个菜系,关键你要把菜做得地道、做得纯正。至于菜好不好,那得美食家和食客说了算。如果你把四大名菜的做法都用上,把鱼肉菜蛋、酸甜苦辣一锅乱炖,哪怕你营养再丰富,恐怕也很难入美食家的法眼,而如果以为此法便可调“难调”之“众口”,则更可能适得其反。
二、别解和语法
一个词句,在汉语语法范畴内,一般较少有合语法的歧义。换一句话说,就是较少有天生“双关”的谜材。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天生“双关”的,比如一些多义词、多义句。上文提到的“偏食”就算一个(饮食和天文)。因此,大部分灯谜的别解,是无法严格符合语法的。
【谜例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四字媒体称谓)特约记者/陈继耿(风云十年聚会赛题佳谜)
谜底别解为“特别节约,要记住的”,在谜界来说,是很好的别解了(本人也这么认为),但“特约记者”在严格的语法中只有“特别邀请的记者”的意思,不可能有“特别节约,要记住的”的歧义。进而分析大量谜作,你会发现,大部分别解只能是接近语法,其认可也一般局限于谜界(有人甚至戏称为“灯谜语法”),语言学家和一般群众,要接受,往往是很难的,而一旦接受,那就算已经被“谜人化”了。
很显然,别解越接近语法,那就越顺畅、越有意思、越容易得到大众认可。反之,就越拗口、越别扭、越会被否认,评谜家常常用一个字,很形象地来形容,那就是“硬”。有一些别解,可以完全严格符合语法,就显得特别有趣、难得。
【谜例二】看作是至亲似的(称谓连评价3+2)当家人一般/黄冬妮(风云十年聚会赛题佳谜)
谜底抛开谜目限制,如果没有上下文联系,就同时具有“‘当家人’水平一般”和“当做家人一样”两个意思,无论你取其中哪一个当作本意(通过谜目限制),另一个别解都合语法。这是别解的最佳境界。这种“合语法别解”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你可以把原谜的别解反过来当作本意,并重新标目再做一谜。比如本谜,即可制成“掌门老大不咋地(五字对员工态度)当家人一般”。
对于佳谜,我觉得别解严格合语法是苛求,大致合语法则是必要。不过,品谜往往是个综合、复杂的过程,要考量的因素很多,别解优劣只是其一。因而并不是说,别解越合语法,这个谜就肯定更佳。比如谜例一和谜例二,谜例二的别解优于谜例一,但作品的内涵却不如谜例一,所以这两个佳谜各有亮点。
三、内涵和趣味
作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一份子,灯谜自然也承载着“寓教于乐”的文化使命。千百年来,谜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小小的灯谜身上,注入更多的内涵。相对于其他文艺,短小精悍的灯谜要营造意境、表达内涵,无疑要困难得多。正因为如此,有内涵的谜作就显得更为可贵。
随着时代和观念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文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定位。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文艺的趣味性、消遣性。而以“趣味”见长的灯谜,可谓欣逢其时。在这个极重效率的“微时代”,作为“微文化”的灯谜,由面及底时瞬间爆发的幽默机智,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武骝老师说:“趣字当先”,很有见地。
对于佳谜,在内涵和趣味无法兼顾时,我更看重后者。有趣但无内涵,也不失为令人解颐的机巧小品;有内涵但无趣,失去了灯谜之“味”,则不足以称佳。而如果两者兼得,则很可能就是不世出的上品。
【谜例三】“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四字打黑报道语)悉数落马/赵首成(老鹰灯谜俱乐部年度佳谜)
谜底别解接近古汉语语法,谜味浓厚。谜作典故家喻户晓,一个纸上谈兵、好大喜功,最后导致惨败的典型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寓意深远。这样的作品,足以传世,也是我最欣赏的。
四、成句和自拟
为什么有不少谜友喜欢用成句?为什么成句比较容易上佳?这个问题我讲过多次,不妨在这里再归纳一下:
1、成句为面,有天然的感觉,好比根雕艺术比之一般的木雕艺术,更显自然;
2、成句比较有文采、比较雅,一些成句,尤其典故,包含哲思意境、故事背景等,能迎合佳谜追求内涵的需要;
3、成句谜较多存在“二次演绎”的现象,能体现“含蓄、婉转”的中华传统审美观。
前两点以前多有论及,不再展开,这里重点说说第3点。
何为“二次演绎”?我们说,底材设定好别解,如果是自拟谜面,我们一般就把这个别解正常翻译出来,保证没有露春就行。比如谜例一,谜底拟别解为“特别节约,要记住的”,于是我们拟面为“非常节俭不要忘”,这里可称作“一次转义”。现在,谜人借用《朱子家训》中的一句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来表达这个别解意,显然不仅仅是简单地照着翻译了。谜面从生活细节入手,阐述“万物来之不易”的道理,隐含“记住要节俭、要珍惜”的意思,比直接说教,效果更好。这种情况,我们可视作发生了“二次演绎”。
“一次转义”让底材本意产生了本质的改变,使“谜”成其为“谜”。“二次演绎”跟“一次转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却令“别解意”的表达方式不再那么直白、不再那么单一呆板,而是千姿百态、“欲说还羞”了起来。或者精描细画、或者旁敲侧击、或者借题发挥、或者比喻夸张……总之会用到不少文学修辞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使表意更为“含蓄、婉转”,以求更能打动人心,我曾经比喻作“隔轻纱而视美人”。
有时候,“二次演绎”会让谜面在字面上和谜底别解看似毫无联系,但内在却息息相关,从而使谜作显得空灵传神。
【谜例四】“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青年作家连行为2+2)韩寒食言【面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论唐·韩翃七绝名篇《寒食》】/赵首成
谜底别解后的“韩”、“寒食”,谜面均未直接给出,一个“言”字,也是由“面句为评语”这点提炼而出,然而“韩”、“寒食”各自紧扣“被评诗”的作者和题目,似在谜外,实在谜中,若即若离,虚实相生,呈现了很高的艺术魅力。
成句谜的第1、2点优势,自拟一般都没有,而“二次演绎”的自拟面,又微乎其微。大部分自拟,还是对别解意采取直截了当的翻译。也许是中国人一向不喜欢太直接,于是评佳时,成句很占便宜。
不过,万事有利也有弊,成句谜也有不利因素:成句一般是古汉语,对于习惯了白话文的现代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障碍;“二次演绎”的成句谜,对于猜射来说,是比较棘手的。要准确猜出谜底,给的信息越直接、干扰信息越少,越有利。
对于佳谜,我认为追求成句无可厚非,但不可“唯成句是佳”。成句固然有1、2两点优势,但不要忘了第3点——二次演绎。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玩得好,得心应手,玩得不好,可能就伤了自己。“含蓄、婉转”的度,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好比“隔纱视美”的纱,其透明度,非常关键,如果不够透明,甚至完全就是一块黑布,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一些用句挺好,但扣合过泛的成句谜,就会给人“花拳绣腿打不着人、隔着皮靴搔不到痒处”的感觉,如此,还不如自拟。
五、新鲜和陈旧
在技法的新旧问题上,谜人们似乎甚少争议,大家都“喜新厌旧”。本节要探讨的是一些看似守旧,实际上带有新意的情况。
【谜例五】旧世界不推翻,决不罢休(六字乔迁打算语)改天换地方住/郭少敏
【谜例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六字乔迁打算语)改天换地方住/郭少敏
谜例五是08年“雄鹰杯”的赛题,11年我在查阅孙中山资料的时候,忽然觉得谜面可以换作他这句临终遗言,于是有了谜例六。我将此谜推荐给当年的“赏秋杯”,虽有思路完全相同的旧作在先,仍然得到不少谜友的肯定。后谜在技法上没有创新,但引入了一代伟人,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谜例七】“一生好入名山游”(礼貌性口语二4+3)哪里高就、哪里行/郭少敏
【谜例八】“到处逢山便欲登”(礼貌性口语二4+3)哪里高就、哪里行/林凯胜
谜例七最早发表于《文虎摘锦》,其后我又在其他谜刊看到谜例八,大胆猜测,应该是仿用拙作的谜底和技法。后谜技法并未出新,用成句易成句,内涵也无多大变化,似乎是没有什么新鲜感,但仔细分析,会发现:第一、谜例七谜面所言的是“时间跨度”(一生),谜例八则换做“空间跨度”(到处),显然,后者关合谜底的两个“哪里”,更为有力;第二、谜例七谜面对“山”这种“高”地,是有要求的,必须有“名”才登,谜例八则没有,只要是“高”地就行,显然更合谜底。因此,这个“山寨版”反而超过了原版。先行者觅得一个颇有新意的别解,但未找到一个最佳的成面,后来者找到了,两人接力,而使此谜臻于完善。
灯谜创作,常常存在这种“后出转精”的现象。有些谜后出的新意比较细微,需要详加甄别才能看出。因此,不能一查到老思路,就一砖拍死,说人家暗合,还是要具体分析。
对于佳谜,求新是不容置疑的,以旧为耻也不为过。但求新不等于都要完全创新,一些继承中的创新也应引起重视。对旧底材的延伸、对旧组合的新别解、老底换新面,等等,如果能起到推陈出新、完善作品的作用,照样是佳构。
六、冗长和简短
灯谜很“微”,甚至有人说“超微”,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短,却是长处、是优势。灯谜“体小思精”的特性,跟时代挺吻合。因此,有人认为谜作应尽量简短,反对大段摘抄原文的长面。然而,有些谜作,长,不仅是一种大气,更是一种需要。
【谜例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七唐)尽日君王看不足/武骝(毛泽东诗词灯谜创作赛佳谜)
毛泽东在词中,以“惜”字总领全句,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帝王人物,一一指出不足,仿佛检阅一部昔日千秋史册,尽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谜人借用来,唯有摘取全部评语,才可踏实“尽日”(过往的所有日子)二字。假如毛词中的评语更多,只要不露春,均应入面。全谜虽长,但在气势上,极为恢弘,颇值称道。
同样的道理,前文例举的赵老师的二谜,也是非长不可、长亦可爱。
当然,除非有特别需要,大部分灯谜,谜面最好还是能短则短,要惜墨如金,切忌废话连篇。笔者很久以前有一谜:
【谜例十】私下谋划(三字学习行为)背地图/郭少敏
后来重读,发觉谜面虽然已经很短了,但还可以再短,“阴谋”二字,已足矣!于是便修改了。
对于佳谜,不应该有字数长短的死规定,不能以“长短”论“英雄”,当短则短、该长就长,一切都要看需要。
七、偏僻和熟悉
在没有接触网络之前,偏僻,确实是很可怕的,笔者也持“偏僻不足以言佳”的观点。但是上网之后,这个观点悄然在发生改变。网络的强大,已经让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极度共享的年代,几乎无所不晓的搜索引擎,让世间万事无偏可言。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你原先不认识的,通过网络,“一键轻敲,转瞬即知”。作为谜人,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能甘当“井底之蛙”,满足于固有的认知世界,不求进展。
有人说,我不上网,偏僻的东西对我来说永远是偏僻。这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以此认为对别人来说,这也肯定、永远是偏僻的,你不能“以己度人”。偏与不偏,不是绝对的,在于学与不学,在于一念之间。
对于佳谜,个人认为:面底皆熟的,最好;底熟面偏者,次之;底偏面熟者,又次之;面底皆偏者,再次之。因为谜底需要猜射,查阅的难度相对较高,而谜面是已知条件,有些还给出了出处,查起来很方便。通过查阅谜面,还可以使我们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谓受益匪浅。当然,如果一个谜面,偏僻到连“度娘”都搞不定,那就要坚决弃用了。
八、专家和大众
任何艺术,均应该存在“专家审美”和“大众审美”两个层面。目前的灯谜评佳,大部分是“专家审美”,而群众展猜的反响,则是“大众审美”。专家审美,考虑的侧重点是谜作的艺术品位,适不适合展猜,不是必要的标准,正如专业影评,不能光以“票房”论优劣。大众审美,反映的是谜作受一般群众、乃至非谜人的欢迎程度,其审美观可能异于专家。因此,这两者可能“君向潇湘我向秦”,各有侧重;但也可能“英雄所见略同”,有所重叠。
有些谜友认为:现在的评佳倾向,会成为灯谜普及的绊脚石。这其实是一种多虑。不管“专家审美”和“大众审美”如何差异,这两者并不对立,不必制造矛盾,而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谜艺的提高和普及。谜界评出了很多不适合对外展猜的佳谜,但不能因此减少、削弱适合展猜的灯谜创作。真正懂行的谜人,应该学会合理创作、使用谜作,评佳、赛题、展猜,各有涉及、因地制宜。
对于佳谜,如果既能得专家赞赏,又能受群众捧场,自然是最好的。如果各自只能得到一方支持,也不能以另外一方不支持,便否认其艺术价值。我常常想,如果条件成熟,灯谜应该也像电影一样,既设“金鸡奖”,又设“百花奖”,根据情况,给不同的优秀谜作予以不同的艺术认可。
「还没有人打赏,我来支持一下」
真诚打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编辑整理:谜材网 www.cdengm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时间:2012-06-19 21:17
阅读 次
微信公众号:谜材网(cdengmi)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及复制,请注明谜材来自谜材网//不注明出处,谢绝一切转发及复制,请尊重整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转载及复制,请注明出处!谜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dengmi.com/dengmi/dmzl/1082.html
踩一下[0]
顶一下[1]